CeBIT展覽中國廠商遭遇警方搜查 IT業走出國門須過知識產權關
日前在德國漢諾威CeBIT展覽上,警方和海關人員針對參展商的侵權行為進行了突擊檢查,共沒收了數十箱手機、導航設備和其它產品。漢諾威警方表示,此次遭到調查的人數超過180人。被調查的51家參展商中,24家來自中國內 地,3家來自中國95港,12家來自中國臺灣,9家來自德國,其它3家分別來自波蘭、荷蘭和韓國。警方稱,在涉嫌侵權的產品中,大部分都擁有MP3、MP4或視頻播放功能,另外還有一些DVD播放器和空白CD及DVD光盤。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此前,中國參展商在國際大型展覽會上已經屢次被調查和投訴,在IT領域尤其如此。對於類似事件的分析,首先我們可以看出,中國IT企業正在迅速崛起,拓展國際市場的訴求越來越強烈,同時也越來越引起國際競爭對手的關注和重視;其次,從總體來講,成本無疑是中國IT企業最大的優勢,但是知識產權無疑是他們最明顯的短板之一––這也可以看出,除了人力資源價格較低之外,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投入較少也是降低成本的關鍵因素。因此,中國IT企業要想在國際舞臺上一展身手,就必須遵循國際通行的遊戲規則,喫透遊戲規則,該投入的投入,該合作的合作,對於正當利益受到侵犯,也要按照這個遊戲規則據理力爭。
現在,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市場上遭遇知識產權官司最多的國家之一。據商務部統計,1975年~2007年10月,美國共對我國發起75起337調查(美國“337調查”是指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在美國企業起訴的前提下,對進口中的不公平貿易做法進行調查和裁處,幾乎所有的“337調查”案件都涉及知識產權問題),占美國337調查立案總數的12.1%。其中,60起案件都是2002年以後發起的,占全部對華案件總數的80%。近3年來的年均涉案金額達13.5億美元。我國已連續5年成為遭受美國337調查最多的國家(地區),並成為其首要調查國。被調查企業遍及浙江、廣東、深圳、江蘇、上海等全國14個省市。在美國對我國發起的337調查中,88%以上的案件涉及專利,其他則涉及商標等。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中國給人家留下的印像依舊是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的國家,如果不能改善國內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改變這種印像,將會極大削弱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也正是因為意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我國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帶動下,加大了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和對知識產權及專利的保護工作。據美國專利商標局、歐洲專利局和日本特許廳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向美國、歐洲和日本提交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大幅增長。美國是我國對外提交發明專利申請的主要國家,2007年我國向美國專利商標局申請發明專利4141件,比上年增長9.9%;歐洲是我國對外提交發明專利申請增幅最大的地區,2007年我國向歐洲專利局提交的發明專利申請首次突破千件,達到1136件,比上年增長58.0%;2007年我國向日本特許廳提交發明專利申請656件,比上年增長29.9%。而同期美、歐兩局受理的發明專利申請分別增長6.0%、3.7%,日本甚至出現了3.0%的負增長,我國在美、歐、日提交的發明專利申請增長幅度均高於各國專利申請量的增幅。
從申請途徑來看,我國發明專利對外申請約有三分之二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提交,說明PCT已經成為我國創新主體獲取國外專利保護的主要途徑。近年來,我國PCT國際專利申請量持續快速增長。2007年,我國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七,總量超過5400件。隨著這些申請陸續進入國家階段,預計未來兩三年內我國在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發明專利申請量仍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這表明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新主體利用知識產權參與國際競爭意識逐漸增強,連續多年政府的知識產權扶持政策開始發揮作用。
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對外專利申請量與我國對外貿易總量明顯不相稱。以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歐盟為例,根據海關統計,2007年,歐盟各國向我國的出口額達到1110億美元,同期在我國的發明專利申請量超過2.4萬件,每出口1億美元申請發明專利22.1件;我國向歐盟的出口額達到2452億美元,每出口1億美元申請發明專利卻不到0.5件。分析我國出口貿易的特點,不難發現:從企業性質來看,外商投資企業過半;從貿易方式來看,加工貿易過半。上述事實表明,在我國的出口貿易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還比較少,IT業也是如此。核心競爭力仍然有待提高。要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進一步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我國IT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應特別注重加大對自主知識產權獲取國外知識產權保護的扶植和支持力度。
IT領域是創新極為活躍的領域,也是屢屢誕生通過某一項專有技術獲得經濟奇跡的領域。專家認為,在IT領域靠模仿是沒有出路的,即便靠模仿做大也無法獲得核心利潤,隻能為專利持有者打工。走創新之路是我國IT企業衝擊國際市場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