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创业博览会开幕 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为期三天免费开放
本报讯(记者 靳曼 周艳涛) 创业政策咨询、创业经历、项目推介、人才招聘……昨日上午9时30分,陕西省首届创业博览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3万多人现场“取经”如何创业。此次博览会由省政府主办,西安市政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承办,主题是“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富裕百姓、创业促进发展”。博览会为期三天,免费向市民开放。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王建伦,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省委常委魏民洲,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遵义,副省长吴登昌,省政协副主席张生朝等领导出席开幕式,西安市市长陈宝根主持。
开幕式后,记者来到热闹非凡的博览会现场,只见这里有“创业成果展示区”、“创业项目推介区”、“一站式创业政策服务区”,二楼举办的“创业主题论坛暨创业明星报告会SI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项目推介”吸引了两百多人聆听;“最受欢迎创业投资项目评选”、“全省人力资源招聘服务洽谈会”等活动也吸引了从全省各地赶来参会的人们。
在咸阳展区,工作人员将足疗设施也搬进了展区,现场展示其足浴技艺。“足疗虽然发展很快,影响很广,但社会上还是有人对这个行业抱着质疑态度,我们这次组织了10名足疗技师,免费帮人们洗脚、按摩、做护理。”
据悉,2003年以来,我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创业和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全民创业、家庭创业和自主创业,初步形成了“以小额担保贷款为平台、以创业培训为抓手、以信用社区建设为基础,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目标”的创业带动就业模式。在创业政策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激励下,我省许多人士积极创业,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省各地相继涌现出一大批自强自立、勇于拼搏,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成功典型。
看看他们的创业之路
不同创业人群 成功各有绝招
这边电脑展示最新设计的软件,那边用打油诗宣传自己的发明,远处勤勤恳恳的妇女们边织布、边给参观者讲述传统手艺……创业博览会上的这些不同景致,折射出不同人群的创业特点。
青年更青睐高新领域
昨日,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等领导参观了博览会现场。走到创业大学生胡覃面前时,孙清云驻足与其交谈。胡覃说,他发明了聊天系统软件,自己还开了一家公司,开展电脑、计算机软件等业务。孙清云说,现在的年轻人创业都喜欢在高新领域中有所作为,这很好。毕业于长安大学的钱俊东也是一个大学生创业典型,整合多省市高校资源,做楼宇广告、校外媒体。团省委书记卫华介绍,引导大学生创业是团省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团省委下一步还将让企业家走进校园,带动更多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
农民新发明改善生活
在广大农民创业群体中,记者注意到新发明、小专利已经成了他们的创业特点。宝鸡市的赵文忠发明了新型节能柴禾炉,让农民用上不花钱的清洁燃气。赵文忠还编了一首打油诗宣传自己的专利:只买炉子不买气,天天使用秸秆气,秸秆制气真神气,热量赛过液化气。宝鸡陈仓区的王旭光则发明了高效节能的超导暖气片,这些贴近农民实际生活的发明、创造不但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还让广大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妇女针尖擎起半边天
靠双手绣出幸福的陈玲今年47岁,她参会就是为了把“秦绣”一代代传承下去。“秦绣”是汉朝时宫廷的装饰壁画,是在真丝纱罗上用68种针法刺绣的一种工艺品,非常名贵。“秦绣”还有一个神秘之处,就是一种颜色的真丝线用不同的针法绣出来的颜色居然不一样。“秦绣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传承人,我担心这么好的中国工艺会失传。”
宝鸡千阳县城关镇西关村一组农妇王彩霞和乡亲们,现场摆起了“千阳刺绣”,美丽的荷塘月色图在她们的巧手下,慢慢现出美景。刺绣在当地妇女中相当普遍,不愧为“巧手绣出满园春,针尖擎起半边天”。博览会现场,咸阳农家手织布、渭南华县皮影、西安高陵县虎头高靴……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工艺技术,在广大妇女创业的热潮中被传承下去。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其他一些创业人群,如下岗职工、院士、教授、归国人员等。谈起创业心得,创业者们有着共同的感受:创业是艰辛的,如果把它当作一种乐趣,在最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本报记者 靳曼 周艳涛
听听他们的创业故事
一碗面皮发家 一个点子致富
在首届创业博览会上,三万多人挤进会场,寻求创业经验。记者采写了几个创业故事,与读者一起分享他们的致富经,听听他们的创业指南。
借十袋面粉起步
在一楼展区,依靠一碗面皮创业的宝鸡农民张新怀的创业经历吸引了许多人。张新怀还将他们的面皮机带到会场,现场生产面皮,供参会者品尝。
张新怀原是一个普通农民,农闲时到城市打工挣钱。1994年,打工有了一些微薄收入,他便琢磨起自己做生意。“最初也不知道做什么合适,后来觉得陕西的面皮、米皮在全国都特别受欢迎,我就尝试着卖面皮。”当时既没有资金又没有设备的张新怀借了10袋面粉,自己买了一口锅,就这样,一个面皮加工作坊成立了。但手工制作特别费时费力,他就研制生产一种制作面皮的机器,用机器来加工生产面皮,效益良好。昨日他将自己研制的面皮加工机器带到会场,现场生产米皮、面皮,受到了很多逛会者的肯定。
张新怀说:“我觉得陕西的小吃应该走连锁经营的形式,需要有文化、善于经营的人才介入,才能带动陕西小吃的发展。”
关键是选准项目
2006年大学毕业的钱力,通过自主创业成功开设了一家“陶坊”,并招录了5名大学毕业生一起经营。他的“陶坊”展区吸引了许多年轻的家长和孩子们,一名工作人员还在现场为人们演示制作。“我毕业后三个月就在宝鸡开了一家陶坊,当时最困难的就是没有资金,但只要有好的项目,融资也不是很困难。”钱力说,当时他详细制作了项目企划书,阐述了怎样让孩子爱上传统的陶艺制作。因为项目比较好,很快就融资6万多元。开业后,受到孩子们和家长的欢迎,效益比较稳定。
据介绍,近年来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多,有成功,也有失败。对此,钱力说,现在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很多,小额贷款、工商注册手续都很便捷,但关键是一定要选准项目,选项目时要多与周围的人商量,并进行市场调研,看看这个项目的社会效益如何。
闲暇织出创业路
“我一直是做毛线生意的,夏天生意比较清闲,没事时就开始尝试着编织各种形状的吉祥物。”与别人相比,来自渭南华阴的杨森绒,她的创业之路则十分偶然。
然而就是这样,杨森绒编织了金灿灿的猪宝宝、小企鹅,各种生肖宠物、水果、辣椒等造型各异的吉祥物,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市场销售火爆。她随后成立了一个针织工艺部,并免费向下岗工人传授针织技术,带动了更多的下岗人员就业。 本报记者 周艳涛 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