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改寒流笼罩中国企业 人民币持续升值重挫家电出口
《IT时代周刊》记者/程曦(发自广州)“今年以来,我们出口的家电产品大概锐减了20%。”在刚闭幕不久的第103届广交会上,一家电企业老板吕强向记者诉苦。
这是佛山一家从事微波炉代工的小型企业,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等地。“以前依靠代工生产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但近来由于成本增加,汇率变动,之前谈好的订单价格已经无利可图了。”吕强眉头紧锁,显示出内心的焦虑。
“订单每个月都在缩水。”吕强的声音听起来很沙哑,“现在人民币‘破7’了,接下来的日子更难熬了。”他表示,由于成本压力增大,企业稍微提升了出口价格。但多数海外客户不能接受涨价这个事实,即使少数表示理解,但可接受的涨幅非常有限。
在广交会上,还有为数不少的家电企业主有着类似的抱怨。
据海关统计,今年1-2月全国家电出口同比下降2.6%,2007年中国彩电出口比上年大幅度下降了44.6%,对美国的空调出口量下滑40%以上。另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我国家电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增幅同比下降了21个百分点。
此间,观察家们认为,造成家电出口受阻的最大魁首是人民币升值。4月10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以6.9920创下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的新高。相比汇改之前,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已超过18%。近几天,汇率在“7关口”左右摇摆,再次揪动着厂商的心。
人民币不断升值,对于高度依赖出口的家电业来说犹如一记重锤:导致出口成本增加一成,许多规模不大的加工企业或倒闭,或转型,一些较大型的企业也陷入困境。行业人士甚至悲观预测,今年比去年的出口要下滑3成以上。
在内销持续不旺的情形下,出口再遭打击,摆在中国家电企业面前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寒冷冬季
在广交会现场,某冰箱企业高层向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新《劳动法》实施以后,人力总成本增加了1%;钢铁、铜、能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让总成本提高了2%;国家紧缩性的宏观政策,又增加了0.5%的总成本。尤其是人民币汇率由去年的7.79升到现在的7,出口成本足足提高了十分之一。”
其他厂家表达了同样的心声,“在诸多影响出口的因素当中,人民币升值是最大的。”
据广东顺德万和热水器海外市场部负责人介绍,人民币升值令中低端热水器丧失价格竞争力,很多以出口为主的小企业都熬不下去了。他估计,仅在顺德,近一两年倒闭的小型热水器企业就有二十多家。
外销仅占三成的厨卫小家电尚且如此,出口比例达九成的OEM精品小家电企业的日子则更加难过。业内人士介绍,早在2006年人民币启动汇改时,小家电出口的综合成本上升了50%,几乎导致全行业亏损。
人民币升值对家电出口的影响是全行业的,普遍性的。负责外销的香港康佳有限公司总经理牛伟东接受采访时说,升值带给大型企业的成本压力更大,大型厂家的业务范围更多,影响面相对更广。
汇率损失是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最直接和最大的影响。“慢性而巨大”,一家电企业相关人士这样描述,“汇率每涨10%,企业的成本就上升10%。对于国内的家电企业而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都是阶段性的,但汇率却是一调再调。这就像现在的股市一样,我们看不到底在哪里,只能做最坏的打算。”
据报道,四川长虹(爱股,行情,资讯)和美的电器(爱股,行情,资讯)2006年的汇兑损失分别达到7706万元和4702万元,而两家上市公司同期的净利润分别为3.06亿元和5.05亿元。其中,长虹的汇兑损失占当期净利润的四分之一,虽然海外业务实现了14%的增长,利润贡献却几乎为零。
4702万元的汇兑损失对于美的电器也只是开端,2007年,随着人民币上涨的进一步扩大,汇兑损失已经达到1.71亿元,同比增长264%。在中国家电业内居于龙头地位的美的电器伤了不少元气,一些中小企业简直血本无归。浓郁的悲观气氛笼罩在家电业上空。
脆弱背后
国内最为成熟的家电行业为何受到的冲击如此之大?
“目前的自主品牌出口,80%以上都是用美元结算,10%甚至更多的汇率损失,严重挤压不足10%的出口利润。”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秘书长徐东生如此总结。
我国家电企业的出口依存度非常高,比率基本在30%以上,而空调、电冰箱和洗衣机出口增长率超过50%。“根据目前出口企业的利润率计算,如果币值上升7%,则中国家电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将会下降3成以上。”业内人士分析,如果中国的产品价格上涨5个点,进口商就会比较价格,也许会转向韩国企业,因为韩币比较稳定。
失去价格竞争力的家电企业该怎么办呢?为维护利润,企业必须上调价格,但这样会丢失市场。如果要保证竞争力,则应当实行降价,但利润率必然下降。而且降价幅度低于人民币升值幅度,同样不具价格优势。企业处在了两难的境地。
“目前很多企业的利润留成处于历史以来的低点,不再具备价格下调的空间。即使下调,其价格优势跟带来的劣势和风险相比,可以说微不足道,因为这除了增加企业的成本,还可能造成国外反倾销诉讼。”有专家断言。
艰难,是目前家电出口企业挂在口边的一个常用词。“家电制造业的净利润本来就低得可怜,一般的企业只有2%到3%。在这样的利润率下,要应对超过6%的人民币升值速度,困难可想而知。”宁波奥克斯进出口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大的企业尚能承受升值压力,而小的企业一定会遭遇洗牌,关停并转不可避免。
一个更加严峻的情况是,由于人民币过快升值,曾被中国产品以低价“打死”的国外企业大批地复苏。“原来不生产这项产品的企业现在都开始做起来,涵盖冰箱、洗衣机和微波炉等领域。”格兰仕负责人为此感到担忧。
“汇率变化或人民币升值其实是国际竞争不断升级的结果。”行业人士分析,中国家电企业要思变,必须从产业安全的高度重新认识中国家电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对国际竞争的艰苦性、复杂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更多地与贸易伙伴形成互补型的战略联盟关系,既为伙伴留下发展空间,也为自己营造安全的产业环境。
海外海尔返销的冲击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思考解决的办法。”一位处于困境中的家电企业负责人表示不会轻言放弃。
由外销转为更多的内销是目前企业选择较多的一种方法。北美电器(ACA)和以外销为主的东菱凯琴都将2008年定义为国内战略实施的关键一年。业内人士分析,按照预计,今年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会持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变被动为主动,加大内销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向以国际化著称的海尔首次将海外工厂生产的冰箱“返销”中国的举动,引来了大家的关注。其负责人解释,现在,中国家电出口的成本优势不再明显,所以,海尔集团采取“以全球资源应对全球市场”。不过,四川长虹电子集团一内部人士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我们公司不能这么做,由于大多数海外家电是订制的,不可能由于汇率的上涨就将原本销往某地的产品改变目的地。”
现在,国内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中外竞争者都在一块有限的蛋糕上互相争抢市场份额,而国内多数企业依然走价格战老路,一旦国外企业进入的槛降低,相对成本大幅下降,那么国内家电企业的微弱优势将荡然无存,不但无法获得新的客户资源,还可能使已有的资源流失。
“外销转内销的方法只是权宜之计,外销一定要继续坚持做,并且还要加大力度。因为市场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只有不断适应海外市场的竞争,企业才能长远发展。”牛伟东表示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坚持国际化路线。
对外遭受损失,对内不能突破,家电企业再次站在了迷茫的十字路口。
“人民币升值促使出口型企业转变自身的经营模式。”创维负责人说,公司正在将自身定位由彩电制造商向彩电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转变。放弃自己熟悉的经营方式,企业需付出很大的努力,然而效果仍是未知。
难道家电企业只能被动地防御吗?业界观点认为,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人民币升值。虽然出口产品成本增加了,但海外并购和扩张的成本也降低了不少;另外还可以适当向上游领域进军,以进一步降低终端成本。TCL就曾因此加速在东盟地区和印度的现地生产,以及现在很多彩电企业都开始向液晶制造领域渗透。美的集团一高层表示,“过去我们关注得更多的是如何在内部降低成本,从而获得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而现在价格优势的因素越来越少,企业必须思考一种新的方式去竞争,那就是与‘价格’相对的‘价值’。”
这场人民币升值考验,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竞争,它带给业界诸多思考。“企业在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下,要兼顾销售规模和效益,平衡稳健地经营。”牛伟东谈及了自己的看法与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应当规范行业出口秩序,避免无序竞争,以及杜绝质量低劣的产品出口。为保护海外新兴市场的长期利益,最好在出口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支持。 《IT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