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86 771 4899330

首页 -> 行业市场 ->市场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产业入口

市场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产业入口

编辑: 发表时间:2008/4/6 浏览次数:4270


 “一年前,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博览会招商异常火爆,我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要进博览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多了。”曾担任博览会招商办公室负责人的龚键面对笔者的采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由于要收摊位费,我们一度担心没几个项目报名。”
  龚键的担心不无道理;非物项目一向被认为是需要投资保护的濒危项目,要这些等待抢救的项目出钱展示,以前几乎不可能。
  如此的不可能为何在首届博览会成为现实?答案只有一个:市场。
  “不少非物项目已经从初步探索中尝到了市场的甜头,此次博览会面对的是世界各国代表,市场拓展空间更大,自然报名踊跃。”龚键认为,四川省非物项目走市场的观念已逐步确立,不少项目正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
    四川富矿 资源期待市场点化
  这样大张旗鼓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放到市场"买卖",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是第一次。对于习惯保护而不轻言市场的非物来说,市场到底有多大,人们心里还没底。但业界却是一片欣喜:四川是非物的"富矿区",博览会将把四川资源推到前台,将验证四川非物能不能在另一个层面图谋保护发展。
  采访中,笔者发现,对于四川非物的市场之路,相关人士表示看好。"四川非物家底丰厚,资源优势完全可以继续张扬,找到市场入口。"业内人士认为,四川家大物博,非物资源丰富已经具备了市场优势。截至2007年4月,全省非物已公布的县级名录3300项、市级名录548项、省级名录189项,列入首批国家级名录有27项,涵盖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个大类。
  民族文化研究学者李绍明告诉笔者,四川非物资源不仅丰富,放到全国来比,特色非常鲜明,优势明显。"省内的14个世居少数民族,完整系统地保留了古巴蜀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悠久的历史,是其他省不少非物项目不具备的。"而延续了明清两代的"湖广填四川"历史,使得省内原有的汉族文化与移民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既具有自己独特之处,又有迹可循的现代巴蜀文化。
    初步"试水" 非物项目尝到甜头
  近两年,"非物市场化"五个字的出现频率颇高。业内人士笑着说,以前我们大多强调保护,说到市场,有些回避,即使早就在做,也不便声张。现在,我们开始系统思考,非物走市场到底如何走,哪些项目能走市场,能走多远?
  同样的话题困惑着一直战斗在非物前线的郭桂林,她亲眼目睹了四川省一批非物项目从濒危走向繁荣,其中的助力来自市场。"近年来,四川省部分非物项目在有意识地尝试走市场,希望通过市场之手来盘活非物资源。"郭桂林说,自贡灯会、青神竹编、泸州雨坛彩龙、德阳杂技等,都尝到了甜头,濒危的非物项目经过市场历练,赢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泸州雨坛彩龙应该是较早"吃螃蟹"的非物项目。2000年,当地注册了一家专门从事雨坛彩龙保护开发的文化公司,专门从事人员的培训表演、道具制作及演出市场的开拓。郭桂林告诉笔者,这个曾经不被人知晓的民间传统文化,现在演出订单不断。市场的魔力让濒危的非物资源有了传承人,如今已经有了100多人的表演队伍。市场动力下的自然"繁殖",让雨坛彩龙研发出了荧光龙等新品种,有了系列延伸产品。
    青神竹编 古老技艺走多元市场
  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的非物项目,如何贴近现代市场?走进青神县,10多个青神竹编厂很快给出了答案:历史悠久的竹编不愁市场。
  中国竹艺城的负责人陈德华告诉笔者,公司成立初期,所生产的竹编产品仅有五六十个品种,经过这么多年的开拓创新,如今已形成了八个系列、500多个品种的规模。"去年公司的产值已突破一亿元,其中外销产品占80%以上,在比利时、韩国、日本等地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古老的技艺,多元的市场,青神竹编给了非物保护另一个答案,市场同样能成为传承的动力。"2006年公司生产的一幅竹编《清明上河图》在台湾以108万元的高价售出。"陈德华告诉笔者,目前青神竹编的发展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工艺,在市场中创新,竹编墙纸、家具、平面艺术品都成了各地的畅销货。
  业内人士认为,青神竹编如此市场化,不但使竹编技艺后继有人,资源也在市场中盘活,产业链延长得更远。据了解,为满足市场需要,青神竹编近年来加大了人才培训,他们还编写了竹编教材,被翻译成四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同时,公司每年还会收到国外讲座传艺的邀请。
    市场之路 还需找准切入点
  "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基本上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需要抢救保护的文化数量庞大,政府力量毕竟有限。鼓励企业参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作为特色文化产业来运作,不仅可以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经济支撑,更能为非物质文化资源本身和社会团体及个人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有关专家认为,允许部分非物项目进入市场具有可行性,关键是如何运作。
  此前,北京有学者认为,市场不仅能为非物质文化提供资金基础和运营的平台,还使它们始终处于有机的运动之中,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获得更新壮大的机会,而不是固步自封,坐以待毙。
  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谭继和则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是创意产业的源头、文化产业的基础。
  李绍明认为,允许民间力量参与经营拥有广大群众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一项大有可为、潜力巨大的新兴行业。不过,他坦言,与北京京戏脸谱、云南丽江纳西古乐等成功操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我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与媒体的合作还不充分,宣传力度不够,尚未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契合市场需求的切入点,还处于起步阶段。"四川的非物开发,应该选择具备长远战略发展眼光的企业进行合作,努力寻求一个既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又能充分挖掘其市场潜能的平衡点。"

作者: 李黎黎;张珏娟;张颖媛  稿件来源: 农民日报

   分享到:

标签:

官方互动

中越博览网官方微博

联盟单位:广西中国-东盟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处、南宁会展行业协会、东盟商务中心
运营单位:广西南宁华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电话:+86 771 4899330
CopyRight © 2014 桂ICP备11003182号 技术支持:南宁烟寒网络公司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86 771 4899330
参展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