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下的“三转”战略 青岛外贸出口龙头企业应变启示
编辑: 发表时间:2008/2/14 浏览次数:3118
本报记者 邹吉宏 |
2007年的最后几个工作日,寒冬已悄然入袭岛城。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带领调研组来到青岛,听取贸易新政策下的反馈与建议。期间,金王、即发、喜盈门等青岛外贸出口龙头企业作为此次调研重点,讲述了他们在雪上加霜的境地中突出重围的种种策略。
产品“转变”
“2007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已经超过了11%,在这个时候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又下调了2个百分点,再加上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大缩水。”青岛喜盈门集团董事长纪玉君表示,如果是单纯宏观调控影响倒也不是很大,关键是又赶上了人民币升值等因素,这样一来企业就有些吃不消了。
在调研中,即发集团、金王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也都表达了与喜盈门集团所面临的同样的境况。然而,在重重压力下,这些行业的精英们并没有被动等靠,而是主动出击,通过“三转”战略开辟新的出路。
其中,第一转是转变产品结构,缩减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大的低端产品,加大对国家鼓励的产品的研发力度,逐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
“有压力就要有变化、有创新,未来的趋势很明显,只有逐步淘汰低端产品,开发高端领域,才能实现压力下的新突破。”即发集团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这一两年来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优势,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消化成本上涨因素,该集团在开发新产品、增加新品种、形成新价格上消化一块,在强化管理上提高一块,在降低成本上节约一块,在革新工艺技术上挖掘一块,不断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喜盈门集团则是一边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高档次、功能性以及新材料产品的开发,一边改进现有工艺,加快设备改造和更新,引进意大利电子提花剑杆织机、德国筒子染色机等先进设备,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生产“转移”
相对于宏观调控来讲,当前的成本上升在某些领域给企业带来的压力要大得多。如何降低成本,成为考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命题。
在此次调研中,几个龙头企业都走出了同一步“棋”——将生产加工车间转移到成本费用较低的地区。这就是当前外贸企业的第二转战略,即生产“转移”,寻求低成本加工生产基地。生产基地“转移”也是顺应了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总体思想。
据了解,即发集团近几年不断加快产业的梯度转移,先后在泰安和沂蒙山区建立了工厂和加工点,在越南建立了生产工厂,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而喜盈门集团目前在德州、菏泽地区的毛巾厂、棉纺厂和轮胎厂也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生产基地的重新选择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仅要考虑成本问题,还要看是否有利于贸易和流通。”金王集团副总裁黄宝安表示,由于金王的蜡烛主要是出口欧美高端市场,所以他们选择便于出口的越南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创立新的境外加工贸易企业。
市场“转身”
除了产品和生产的战略转变,几家龙头企业还在市场上做起多元化文章,这就是外贸企业的第三转——市场“转身”。曾经的外贸大企业不再单纯依赖出口,而是开始推行内外两个市场并驾齐驱,或者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
目前,即发集团的国外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欧美和俄罗斯等市场,今年该集团将实施“国际国内市场并重”战略,不再过分倚重出口,而将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内外市场并重、针织梭织并举,努力开拓国内市场。
喜盈门集团则不仅将其主打产品——毛巾做到了全国畅销,而且还结合国内市场实际,陆续推出橡胶轮胎、卷烟包装材料等新产品,以开辟新的市场渠道。2007年该企业研发的双驼轮胎继毛巾产品之后,再次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在出口“转身”的同时,扩大进口也在国家鼓励下成为企业的新战略。黄宝安表示,如果国家进口配套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大大减缓“组合拳”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力,比如说金王,可以用赚来的美元进口原材料,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
穷则变,变则通。青岛外贸出口龙头企业的“三转”战略,在当前的外贸寒冻季节,或许将为广大外向型企业带来有益的启示。
|
《青岛日报》 2008年2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