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贸易突破400亿美元成定局 中国将首现顺差
中俄贸易突破400亿美元成定局 中国将首现顺差——2007年中俄双边经贸特点分析
信息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张舵)一向发展平缓的中俄贸易今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至10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394亿美元,增长42%,全年突破400亿美元已成定局,而中国对俄贸易将首次呈现顺差。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中俄互办“国家年”有力地推动了双边经贸快速发展,但最主要原因是双方经济的互补性不断增强。
--经济结构互补 推动中俄经贸快速平稳发展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07年1-10月,中俄贸易总额达394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俄出口增长83%,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仅增6.7%。全年贸易总额突破400亿美元大关已成定局。
分析表明,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国际制造业优势,而俄罗斯则拥有丰富的能源以及原材料资源,中国和俄罗斯在经济结构和外贸结构上均形成一定的差异与互补,这决定了未来中俄双边贸易规模将稳步扩大。按照中俄高层的预期,双边贸易在2010年将比目前翻番,达到600亿-800亿美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俄罗斯/独联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韩立华认为,21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而俄罗斯由于工业结构不合理,虽在资源开采和初加工工业上占尽优势,但加工业特别是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却受到极大的抑制,资金不足和设备陈旧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机会。
根据俄驻华大使馆商务代表谢尔盖·齐普拉科夫的分析,俄罗斯自中国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另一个原因是俄罗斯近年经济发展较快,人民购买力提高,同时中国商品的性价比较高,吸引力不断上升。
当前俄罗斯汽车保有量2500多万辆,其中有一半面临着报废和更新换代。预计到2007年底,俄罗斯对进口车的需求为200万辆,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份额只有5%,未来的增长空间很大。
有数据显示,去年俄罗斯药品市场容量达到3310亿卢布,同比增长30%,俄罗斯已成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药品市场之一。中国医保商会负责人说,近年来中国质优价廉的制剂产品和中间体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俄罗斯已将仿制药采购的重心转移到中国,很多大的医药公司纷纷寻求中国的制剂产品来替代欧美产品。另外,随着俄罗斯对医院设备和耗材需求量的日益增大,质优价廉的医疗器械也是中国近年对俄出口增长较快的产品。
俄罗斯产业结构的特点决定了俄在可预见的若干年内仍需要进口大量的消费品和工业制成品,而同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必须建立能源以及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也是推动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中俄互办“国家年”以来,两国领导人在会晤中始终着力推动能源等重点合作项目,双方主管部门举办了中俄能源合作论坛,双方还启动了《中俄能源合作中长期规划》协商工作。今年以来,两国能源合作领域已达成很多企业间具体协议。比如,2007年3月俄罗斯“中国年”开幕期间,中石化集团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萨哈林-3”大陆架项目的维宁斯克区块股份和开发协议;2007年6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的第11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中石化又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为期半年的150万吨铁路进口原油购销合同,合同金额约6.5亿美元,
在天然气合作方面,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曾表示,俄罗斯通过专项规划,将在东西伯利亚地区建设统一的天然气输送网络,向中国及其他亚太国家输气。两国的公司正就东西两条天然气管线项目进行商业谈判。西线管道可向中国年输送300亿立方米天然气,东线可输送380亿立方米。今年6月举行的中俄大项目合作对策国际研讨会上,两国专家提出,未来中俄可以围绕俄罗斯森林、矿产、土地资源合作启动大项目,另外俄罗斯建筑市场、旅游市场以及保税区等都具有联合开发的潜力。
--机电产品出口猛增 导致中国对俄贸易首现顺差
根据俄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俄罗斯对华贸易逆差就已达12.7亿美元,这是俄罗斯开展对华贸易以来首次出现贸易逆差,之后逐月扩大,前10月的统计,俄对华贸易逆差继续增至75亿美元。业内专家据此判断:2007年全年中国对俄贸易呈现顺差已无悬念,这是中俄双边贸易开展五十年以来出现的一个新变化。
从统计数据看,改变中俄贸易五十多年来数量格局的主要因素是中国机电产品对俄罗斯出口的不断增长。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贸易商品结构一直呈现如下特点:中国主要对俄出口纺织品、服装、鞋类、家电等日用消费品,自俄进口多是能源、钢材、化肥、原木以及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商品。
最近两年,中国对俄出口的商品结构有了明显优化,2006年,机电产品跃居为中国对俄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机电产品的出口规模连年大幅增长:2005年增长75%,2006年增长88%,2007年1-9月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主要包括: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车辆及其零附件。
此外,根据商务部的分析,导致俄罗斯进出口差距逐渐拉大的原因有二:一是俄罗斯国内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在本国商品难以满足需求的形势下,自华进口急剧增加,尤其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进口成倍增长;二是受自身产业结构的限制,俄罗斯出口商品仍以能源产品为主,比较单一。在国内市场对能源需求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其对外出口能力逐渐下降。
相比之下,俄对华出口则仍以原材料和资源类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对华出口还在不断下降。2006年俄罗斯对华出口的机电产品占对华出口总量的比例下降到1.2%,2007年1-9月俄对华机械设备的出口首度实现了止跌回升,增幅高达30%,但也只占到俄对华总出口的1.5%。
--中俄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依然面临障碍
尽管目前中俄双方经贸关系发展顺利,但仍旧面临一些障碍:
第一,俄罗斯市场竞争激烈,中国汽车向俄出口面临困难。今年以来,有20家外国汽车公司向俄罗斯政府提交了在俄建厂的申请,其中有6家为中国企业,总共投资额为5亿美元。但目前已经有4家被完全拒绝了,还有2家在申请中。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中国民族品牌在俄罗斯的宣传力度不大,很多俄罗斯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汽车。中国民族品牌的汽车生产商在俄生产和销售经验不丰富,普遍对俄各地的消费水平、营销渠道、产品需求特别是当地的政策法规不了解,所以对在俄销售盲目乐观。
按照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会同财政部、工业和能源部签署的命令,从今年9月15日起停止签订新的外国汽车组装协定。这一命令无疑对中方汽车企业进入俄市场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胡江云认为,一方面俄罗斯汽车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同时俄罗斯政府也鼓励汽车巨头投资俄罗斯,并计划对其国内汽车企业(不分内外资)研发投资实行税收减免等鼓励政策,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中国对俄汽车出口。因此,中国汽车企业需要积极开辟加工贸易、对外投资等汽车贸易的新途径,通过国际化经营,建立企业的海外竞争力。
第二,中俄经贸业务也面临金融服务的瓶颈。自中俄互办“国家年”以来,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长足进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双方直接通汇比重较小,授信额度没有突破,参加本币试点的银行不多等。
俄罗斯工业通讯银行副行长安德烈表示,目前中方银行给俄罗斯商业银行的授信额度、提供贷款的数目太少了,包括一些信用良好的大商业银行。另外,在本地结算方面,尽管中俄已经扩大了试点范围,避开美元实施卢布和人民币单独结算,但是步伐还是不快。
安德烈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中方银行对俄罗斯商业银行和俄罗斯金融市场的不了解。另外,中方银行的反应比较慢。俄罗斯银行递交了一份协议,往往一年到一年半还签不下来。中国银行副行长张燕玲也承认,中俄银行业合作过程中,授信等一些问题逐渐出现。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有其授信评级模型和标准,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也不例外。中行和农行已经分别对10多家俄罗斯代理行核定了授信额度,并仍在积极地审核一些代理行提出的授信需求。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有些已核定一年授信额度的代理行提出了2-5年甚至更长期限的授信需求,而这与中国当前执行的授信政策相抵触。
第三,民间经贸交流信息交流渠道少。互办“国家年”活动,有力地调动起政府和国有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但中俄民间的经济交流还面临着一些障碍。莫斯科工商会的柴伦科先生认为,俄罗斯投资环境、经济政策以及法律制度的不稳定性是阻碍中俄民间经贸合作深化的重要因素。现在,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信息不通畅,尤其是俄罗斯各地区项目投资可能性信息的缺乏,严重阻碍了中国民间企业对俄罗斯投资的增长。
为此,两国的贸易促进机构都在努力改变现状。俄罗斯联邦工商会在中国北京和上海设立了长期代表处,通过参加展览、推介会和举办商务论坛等形式为双方企业搭建起跨越欧亚的信息交流平台。俄罗斯各地商会组织也在积极与中国相应地方机构建立联系,开展合作。
据柴伦科先生介绍,近年来,莫斯科工商会已与北京、武汉、长沙、福建、吉林等地贸促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双方定期组织商务使团到对方国家进行考察。莫斯科工商会还计划在北京设立其在亚洲的第一个代表处,为两国的中小企业合作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