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行业B门多
风险投资大门外的人只知道我国有股民、基民、汇民等投资群体,却鲜少知道还有一个为数近亿人的庞大“藏民”群体。所谓藏民,就是以获取利差为目的的收藏品市场的投资群体——收藏艺术品原本只是古代达官贵人、殷商显富们的一种雅好,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商贾大款与普通百姓也渐渐加入到了收藏者队伍中去,使收藏成为了我国社会中仅次于炒股的“群众运动”。有专家据此断言:收藏已成为我国继股票、房地产之后最火的投资方式,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艺术品收藏热潮即将到来!
但如今的收藏者看重的是“炒”而不是“藏”,即更喜欢走短线,利用真真假假的“古董”和虚虚实实的“交易”来获取短时间内的更大回报。如果具备“炒藏品”的充裕知识的话,这样的投资与炒作本应无可厚非,问题是很多藏民都是在跟风炒作,最终成为了收藏品市场中最难获益的群体。有业内人士剖析说,对于原本平静的藏品市场而言,藏民莫过是一群终将黯然退市的“搅和者”。
有官方数据显示,在商家疯狂炒作的诱导下,近几年全国共有1300万人涉足了普洱茶的投资或收藏,尤其是2005年10月“马帮进京”以后,这种已成收藏品的茶在两个月间的增值幅度竟达到了30%以上。同期的“天价普洱茶”消息也不断从拍卖市场中传出,先是2002年11月从广州爆出100克普洱茶以16万元天价成功拍出,接着是一年后的100克普洱茶在广州拍出20万元天价,2004年广州某拍卖行还以1.2万元价格拍出3克陈年普洱茶……2007年前4个月,市场上的普洱茶均价仍上涨了3至4倍,一饼几十元的茶被炒到了上万元,就连2006年10月份才上市的普洱生茶也上涨了80%左右,市场上开始风传“存钱不如存普洱”。
然而到了2007年5月,由于股市暴涨使得大量游资抽身撤出,持续虚高的普洱茶价格却在短短一个月中突然遭到“腰斩”,使数以千万计的炒家、买家手中囤积的普洱茶都贬值过半,人们才发现该商品价格的一路走高缘于一些操盘手故意“捂盘”。但众多中小投资者却被“捂死”了,不少外围炒家至今仍无法恢复元气。
钱币也疯狂
在目前的收藏品市场上,20多年前才退出流通领域的第三套人民币价格也一路上扬,其中币面图案为“五朵金花”的2元古币水印券已涨到300元左右,1角的“背绿券”更涨到了1000多元,即上涨了600倍至2000多倍。此外,第一套人民币的全套价格已达到100多万元,第二套人民币的全套价格也达到了15万元左右,第四套人民币中的2元券和50元券也分别上涨了800%和200%;古钱币在拍卖市场上的价位也同样惊人,如北京嘉德春季拍卖会曾以176万元天价拍出了一枚清代“长须龙”金质呈样币,有人甚至出价2000万元征集另一枚下落不明的“长须龙”呈样币……如此诱人的涨幅,自然会吸引众多的藏民涉足钱币投资领域,金银币、纪念币等收藏类币种也很快火爆起来。
但钱币收藏也是一门并不简单的学问,譬如人民币就存在未经流通的A货(也称挺版)和经过流通的B货、品相较差而经过修补的C货等品相差异,且版别差异也很大——仅第三套人民币就有25个左右的不同版别,这些差异都决定着钱币的不同价格,要想碰上升值潜力较大的珍品钱币实属不易。不少藏民参考了钱币图册或书刊上的钱币市场价后,碰到售价稍低的钱币就立即买进,以为买了便宜货,殊不知书刊上的报价都是按全品相报出的,而一枚全品相的钱币和一枚下品钱币的价格可能相差上百倍。有的币册甚至是持有大量钱币的炒家编印的,他们故意将某些稀少币种的价格标高,目的就在于高价出手这些物非所值的钱币。事实上币值越高越难出手,尤其是那些市场价格远远高过收藏价值的钱币,要想在短期内变现往往是很困难的。假币是钱币市场上的一大沉疴,越是古钱币越有可能造假,且作伪手段越来越高明,投资者只有亲身实践的经验教训才是最好的老师。
在“全民收藏”的背景下,钱币收藏品市场如今正诱惑着越来越多的门外汉,有的炒家于是宣扬说:“目前是投资钱币的最佳时期!”但事实是,钱币市场也有高潮和低谷,1997年前后是中国钱币市场的高潮期,此后便一直处于低谷,藏民们除非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来进行长线投资,否则很难在短线炒作中获益。
邮市启示录
近段时间来,收藏界有不少人都在欢呼我国历史上的第四次“邮市大潮”已经来临,甚至认为邮市已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状态。在这种形势下,10年前仅值2000元的“猴票”如今整本涨到了25万元,一件刚收集到的“稿”字六方连邮票被业界估价为“市值千万元”,文革错版珍邮《全国山河一片红》的拍卖价也飚升到了180万元,“红印花小壹圆”邮票甚至在邮品拍卖会上拍出了242万元人民币的世界纪录。但业界专家表示:在各种机制尚未完善的条件下,即使邮市真正热起来了,也仅仅是一场更大的炒作而已,因为邮票的升值并不是依靠囤积,而是依靠高消耗来减少存量,即“物以稀为贵”,这便是前三次“邮市大潮”骤起骤落的本质原因。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邮票市场一共拢聚了2000多万名集邮者,投资邮市成了从古稀老翁到毛头小孩的“全民运动”。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邮市的再次萧条,怀揣各种目的的集邮者都开始急剧减少,如今所剩的仅在100万人左右,且大家都少了过去那股狂热。
有炒家说:“收藏品是不可再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收藏品往往不炒也会增值。现在的邮市处于历史的相对低位,没有经验的普通投资者也完全可以大胆介入!”但邮市如今面临的严峻形势却是:有关部门虽然建立了销毁错过销售期纪特邮票的制度,但执行中的水份却十分巨大;大量纪特邮票并未进入邮政通信渠道来进行消耗,而是被少数炒家囤积起来,即使确有在指定窗口零售的纪特邮票也很难配套;新票只要有人敢投资,邮票公司库房中的大量邮票就会铺天盖地地上市;要想依据某款邮品的发行量来进行投资,掌控在庄家手中的发行量又存在变数;如影随行的假邮票更增大了投资风险,使人不得不经常念叨“所有收藏品都会有赝品”……这样的投资环境,根本不可能孕育出兴旺的邮市。
在如今的邮市上,大多数投资者所发现的都是不低的投资门槛与投资风险,很难实现低买高卖。就连那些多年徜徉于邮市中的老邮迷都畏首畏尾地不敢轻举妄动,更别说没有经验的投资者了。
疯狂的石头
在我国古代先民眼中,随处可见的石头并没有多大价值可言,人们于是梦想着拥有“点石成金”的神通,以便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头变成金山银山。这样的梦想,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我国奇石收藏,经过短短20余年时间便创造了从两位数飙升到9位数的“世界奇迹”,其中由两位银川收藏家收藏的青海黄河奇石《人之初》、玛瑙石《岁月》,以及由一位北京收藏者收藏的葡萄玛瑙石《中国版图》、北京市人民政府收藏的内蒙古玛瑙石《鸡雏出壳》,都被炒作出了近亿元的天价,最贵的一块曾被专家估价达1.3亿元人民币。黄金有价石无价,若按重量计算,这些石头都远比黄金贵出了无数倍,不少当代藏民又恨不能“点金成石”。
一枚奇石究竟值多少钱?藏石界的流行说法是:“百万元不算贵,千万元不稀奇,上亿元才是天造神物、奇货可居!”这样的石头当然不是寻常百姓所能“藏”得起的。有专家剖析说,前几年玩石头的几乎是一些沉醉于奇石的神奇形状、漂亮色泽的藏石爱好者,但近几年来随着投资者、企业家的纷纷介入,以及各奇石产区政府的大兴开发,奇石价格也飘摇直上,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亿元的石头越来越远离了寻常百姓。且在过度商业化的背景下,日益膨胀的石价正在助长非理性的畸形投资理念,以致藏石群体迅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态势,大的炒家如同“海中弄潮”而成为市场主导,小的炒家则如同“浪里泛舟”而承担了较大风险,实际上已经把众多盲目投资藏石的小炒家逼进了死胡同。
本文发表于博锐|boraid|
红木多李鬼
如果说一套家具的价格相当于3辆顶级世界名车、2架私人飞机的价格总和,很多人都可能会不相信,但这样的事实却出现在了2007年4月6日。时日,在浙江温州举办的国际奢侈品展上——由北京元亨利古典硬木有限公司展出的一套黄花梨家具,以6800万元的天价创下了本次展会的物品价格之最。而在同年10月28日于广西南宁开幕的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一套由南宁市港拓红木家具公司展出的10件组合红木家具被标上了8000万元的价格,相当于5辆劳斯莱斯豪华轿车、5架小型私人飞机的价格总和,参展商还特地标出了“价格不打折,卖给有缘人”的提示语。供货企业对这些“天价”家具的解释是:由于被称为“红木大熊猫”的海南黄花梨近年来木材稀缺且随时面临断货危机,极大地抬高了红木家具的市场价值。
红木家具是我国不少藏民热衷吃进的收藏品种之一,原因确实在于一些珍贵木材的价格不断飙升,如印度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等硬红木材料一年内的价格就上涨了5倍多,其中海南黄花梨新木的价格已经从几年前的每公斤1000元左右,攀升到了如今的每公斤上万元,而且价格可能还会继续走高,一家北京企业甚至打出了“1公斤黄花梨木兑换40克黄金”的广告。但这种价格陡涨的现象并非正常投资热潮的结果,而是囤货、宣传、炒作等人为因素推高的,并不代表该投资品的长期潜力,这无形中加大了投资者的收藏风险。
另一个问题是,目前收藏品市场上的“红木家具”并非都货真价实,而是充斥了各色各样的李鬼。据中国红木网最新调查显示,红木市场上“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每年至少导致消费者白花了上亿元的冤枉钱。为了打击红木市场泛滥造假行为,北京红木一条街2008年3月10日被迫开展了打假行动,摆出大水缸让低密度的假红木家具漂起来。不少投资红木家具的藏民这才发现,自己此前高价买进的“红木藏品”原来是假的,莫说赚取利润,就连投资本金都已注定收不回来。
普洱茶陷阱
被少数操盘手誉为“产于云南、藏于香港、兴于台湾”的普洱茶,一度时期已超越了茶的概念,摇身变成“可以喝的文物”和“会呼吸的古董”而遭到疯炒。云南人在此前从未听说过普洱茶“越陈越香”,但经过港台粤等地商人的轮番炒作后,“经N年陈放”的茶砖、茶饼却突然压断了街,各种纪念饼、特供饼、古乔饼也源源不断地投放到了全国市场,与普洱茶相关的各种概念更是漫天飞舞。
据业界人士称,普洱茶市场上约有70%的人不是在喝茶,而是在炒茶,他们所追求的其实是普洱茶背后的增值空间。于是普洱茶越陈就价格越高,越高就越没人舍得喝。至于说哪一饼茶陈放到了何种年代,没有任何机构可供认证,大家都只能听凭商家信口忽悠。《经营管理者》 2008年6月27日 作者: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