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2008年商务工作安排
根据“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取向。2008年泸州市商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即打造川南黔北经济发展高地。立足三个促进,即促进酒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促进开放合作。着力五个抓手,一是抓规划,即强化规划引导,抓紧完成泸州市商务工作重点工程或项目的规划编制与实施。二是抓项目,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要求,努力做到“四个一批”,即引进一批、储备一批、包装一批、落地一批。三是抓机制,突出抓好部门横向协作机制、目标管理机制、相关政策机制的建设。四是抓队伍,即重点抓好企业主体队伍、商务人才队伍、商务行政工作队伍自身建设。五是抓创新,努力把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贯穿于商务工作始终,奋力推进泸州商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2008年泸州市商务发展主要目标是:酒类产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入库税金同比增长40%;外贸出口实现9560万美元,力争突破1亿美元;利用外资合同额确保1800万美元,力争400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确保1200万美元,力争2000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3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7.3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50亿元,增长13.7%;“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综合配送率达到70%,其中食品化肥农药配送率达到100%,农家店存活率达到96%。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今年商务工作主要抓好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坚持优势优先,促进酒类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全市商务系统要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切实把酒业发展促进作为商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品质提升、品牌打造,走集中发展集群发展之路”基本思路,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规划引导。抓紧编制完成《泸州市酒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龙头带动、园区支撑、基地保障、集群式发展”的酒业发展格局。即依托泸州老窖与郎酒集团两大龙头,加快酒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步伐,着力培育一批酒类“小巨人”企业,年内建成20万亩红粮基地。用《规划》引导泸州市酒业资源向园区集中,向品牌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各区县可立足实际,培育一批白酒名镇,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酒业发展空间布局,打造全国著名的白酒生产基地和最具特色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
二是强化服务指导。坚持优势优先原则,支持老窖、郎酒两大龙头实施扩张发展战略,重点跟进酒业集中发展区第二期工程、老窖清洁生产工程与郎酒5000吨酱酒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其次,要强化对规模企业特别是酒类“小巨人”企业的跟踪服务。各区(县)应建立重点酒类企业台帐,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酒类指标统计体系,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采取切实措施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人才、土地等突出问题,引导企业逐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中小酒类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强化“小巨人”企业动态考核与管理。第三,加强人才培养。配合组织人事部门编制酒类产业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市级“酒类人才库”;开展市级尝评员评选与酒类营销骨干评选。重点加强对营销与策划人才、酿造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的培训力度,采取订单培训、送出去培训、集中培训、院校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发泸州市酒类人力资源。依托泸州市职教优势,努力推动酒类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与培训体系的建立。继续开展“酒类人才专场招聘会”,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需求。第四,加强资金支持。继续加强银、政、企三方合作,积极做好酒类企业融资担保贷款工作,力争今年向酒类企业发放担保贷款4亿元以上。第五,加强品牌培育。制定全市酒类品牌培育规划,成立酒类品牌咨询专家委员会,加大酒类品牌培育、推荐、认定和推广工作。
三是强化市场营销。启动“中国酒城•泸州”城市名片打造工程,年内完成“酒城”城市标识征集和评选工作;其次,充分发挥市酒类行业协会酿造技术、酒体设计、营销管理等四个专家组的作用,分别开展对口专业培训一次。第三,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泸州市首届“中国酒城—2008泸州酒业博览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春秋两季全国糖酒交易会、广交会、韩国国际食品节等国内外主要展会,特别是要动员组织泸州市散酒和基酒企业参加春季糖酒交易会期间设立的首届“四川原酒展”,推动泸酒企业“抱团式”闯市场。
四是强化流通监管。完成酒类产销许可证年审与换证工作;全面实施备案登记和随附单制,力争覆盖面达到85%以上。其次,进一步加强酒类行政执法力度,组织开展酒类市场专项集中整治,加强酒类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立与工商、质监、公安、法院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与工作保障机制。第三,组织开展“放心酒”示范店评选,打造规范安全、竞争有序的酒类流通市场环境。
二、坚持开放合作,促进泸州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是泸州加快发展,更好更快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全市商务系统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大的决心大力加强开放合作。
(一)创新引资方式,承接产业转移
一是加大产业转移承接力度。增强开放合作实效,投资促进是中心环节,承接产业转移是重中之重。依托泸州市重点产业、园区与项目,发挥泸州市区位优势与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加强与沿海外商协会、投资促进机构、中介组织等的联系,制定承接产业转移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对接、项目对接等活动,重点培育2个加工贸易产业承接点和示范区,力争在轻纺、电子制造、特色化工等产业承接与转移上有所突破。
二是抓好重点外资项目。抓好省政府重点督办外资项目,即英荷壳牌项目的实施;编制《外商投资优势项目指南》,引导外资产业投向;重点推出化工、机械、能源、交通、旅游、农业、基础设施等8大类43个项目。其中,推出投资总额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个,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6个,5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个;重点跟踪邦力重机、合创光电、海龙科技发展等外商投资项目的实施;重点促进印尼金光纸业等外资项目的增资;加强与在川世界500强企业和机构的联系,积极引进潜在的战略投资者。继续实施外商投资企业联系制度,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自身建设,营造亲商、重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三是组织企业参加投资促进活动。重点组织参加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四川—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对接洽谈会、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暨博览会、中国(成都)—欧盟中小企业项目对接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专题投资促进活动。精心组织开展针对重点产业和国别的“专题性招商”、“小分队招商”。
(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扩大出口
一是加快推进外贸、外资、外经、外事、外宣等“五外联动”。编印《加工贸易手册》,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实际,抓住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给予政策性倾斜的有利契机,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大力引进加工贸易企业,引导加工贸易产业集聚,积极探索加工贸易集中发展区建设;推动引进出口型企业或专业贸易公司,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规模与泸州市对外贸易规模;推动对外贸易与“走出去”相结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开发境外资源、承揽境外工程,带动和扩大成套设备出口和资源进口;加强与涉外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探索建立定期信息交换与互动机制。
二是加快推进重点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全市确定40户出口潜力企业和出口潜力产品,出台《关于培育和发展出口潜力企业和出口潜力产品的实施办法》。大力开展出口孵化,实施“1+1”联系帮扶机制,加大对孵化企业和所在区县政策支持力度,全年新增有实绩的进出口企业10户以上、新增获权企业20户。突出优势产业,鼓励赫克力士、长江起重机、的邦进出口公司等重点企业提高出口比例和扩大出口规模,力争培育出口5000万美元的企业1户,出口1000万美元的企业2户,加快推进重点企业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力探索内陆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路子,按照“突出南向,加强东向,畅通西向”要求,重点组织机械、轻工、食品等企业拓展东盟、南亚市场,积极参加“四川企业东盟行”等活动,把泸州打造成为四川南向开放的桥头堡。
三是加快推进出口基地与品牌建设。研究制定泸州化工出口基地建设方案,细化工作措施,促进化工产业出口增幅超过40%,把出口基地建设作为泸州市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的示范基地与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立足泸州市主导产业,积极促进机械、酒类等优势产业或龙头企业扩大出口,引导培育其成为省级出口基地。继续实施《泸州市关于出口品牌建设的意见》,新培育市级出口品牌5个,力争新推报省级出口品牌2个。
(三)稳步发展外派劳务,加快“走出去”步伐
一是夯实外派劳务基础。扎实抓好外派劳务专业培训基地建设,力争建立省级外派劳务直挂基地2个,力争把泸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出国护士培训基地打造成为省级外派劳务基地;探索建立“基地+中介”、“基地+市场”等多种联接方式,适时召开首次供需对接洽谈会。提高培训质量,打造劳务品牌,做好人才储备。组织开展首届“十佳外派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其次,进一步完善协作机制。密切与市劳务开发办、公安、财政、金融、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联系,努力推动资源整合并强化培训保障;密切与“中字号”外经公司和省级外经公司的联系,编制工作联络图,年内要在建立重点企业联系机制上有突破;密切与境外优秀外派劳务人员的联系,建立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第三,强化风险管理。要关口前移,严把“订单审验关”、“外经企业资质查验关”,加强对外派劳务中介组织和企业的督促检查与业务指导,严厉打击各种非法外派行为;要加强与中国驻外使领馆商参处和外派劳务协作单位的沟通联系,完善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依法维护泸州市外派劳务人员合法权益。
二是拓展外经合作渠道。积极开拓中高端劳务市场。“以量求生存,以质谋发展”。扩大医护、日韩研修生、石化安装、电子机械等人员比重,继续巩固缝纫、建筑工、远洋捕捞等传统劳务项目,努力开拓欧美发达国家劳务市场,适时组织开展境外市场考察与调研。其次,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东南亚、中亚、南美、非洲等重点区域、重点国别投资环境的研究,及时发布境外投资信息,做好投资引导,鼓励和支持七化建泸州分公司、泸天化外经分公司、北方化工、四川亚泰建筑有限公司、泸县建筑安装总公司等外经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以工程带动劳务。拟新申报外经企业1户。
三、坚持消费拉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要紧紧围绕构建川滇黔渝结合部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推动服务业发展“认识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完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基础工作,突出重点,协调推进,不断提高泸州市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一是理清服务业发展思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及其考核办法、《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生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泸州市实际,在充分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基础上推动尽快出台泸州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次,现代服务业发展已列入市政府对各区县的重点督办事项进行考核。各级要协同统计、交通、金融、发改等部门尽快建立完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与工作协作机制。第三,摸清家底,突出重点,强化基础工作,力争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1.1亿元,同比增长13.7%。
二是推动川滇黔渝结合部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泸州区位优势,着力在区域性中心市场培育、边贸市场培育、区域性品牌会展活动打造等方面有实质性突破,大力探索建立区域性协作机制。其次,启动“十百千市场工程”,力争通过5年努力,培育1家年交易额上20亿元、10家上10亿元、30家上1亿元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积极开展边贸市场建设,初步建立边贸市场建设扶持政策体系,全市重点培育10个边贸市场,进一步发挥边贸市场的积聚与带动作用。第三,继续办好“中国酒城泸州迎春购物月”活动,继续开展“酒城群众喜爱的十佳名优特新商品(服务企业)”评选,努力将该活动打造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品牌节会。
三是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保证已建525家农家点配送率,成活率达标的基础上,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农家店200个。抓紧研究探索试点企业“进入”与“退出”机制,“试点企业”与“业主”利益联结机制,“委托配送”等三个突出问题;抓紧研究探索政策性资金扶持的重点与相关约束机制的建立,推动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模式。拓展农家店经营范围,继续推进“一网多用”,加强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部门的战略合作。第二,继续深入推进“双百”市场工程。继续跟踪培育鸿福农产品有限公司,支持其冷链系统建设;力争全年申报1户国家级、1户省级农产品流通企业,培育5户市级农产品流通企业,培育1户省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主体,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努力做好“家电下乡”试点工作,探索农村家电销售服务体系建设。第三,创新农村流通主体培育方式。探索建立农村流通主体培育新机制,主动与农业、畜牧、财政、粮食、供销、工商、质检等部门配合,共同培育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形成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农村商品流通的局面。第四,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支持先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试点工作,推动更多大型连锁企业直接从产地采购,发展一批农产品直采基地,与农民或农民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促进农民增收。拟与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十大营销能手”评选。
四是大力发展民生性服务业。完善《泸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实施办法》,启动县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年内泸县完成规划编制,其余三个县城要抓紧完成该规划编制。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引导连锁经营企业改造建设社区超市、便利店、肉菜店,力争今年创建国家级示范社区1个、省级示范社区1个、市级示范社区2个;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确保连锁率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20%即达到12% ,餐饮住宿营业额达到37亿元。各区县要努力培育营业额分别在5000万、1亿、2亿以上的商业零售企业。继续加强对典当、拍卖、二手车、报废车、自行车、洗染、再生资源回收等特殊行业的监管。
五是培育壮大商贸主体队伍。探索建立“老字号”企业动态管理机制,继续扶持和培育已命名的“中华老字号”“四川老字号”等6户企业 ,力争再成功申报“中华老字号”、“四川老字号”企业各一户。其次,全面贯彻落实新颁布《餐饮企业经营规范》,开展餐饮“名店”、“名师”、“名菜”评选活动,力争培育省级餐饮优势企业1 家,市级餐饮优势企业10家。抓紧餐饮行业协会等相关行业协会换届改选。第三,培育和壮大商贸主体队伍。支持泸州祥飞和泸县银华等重点茧丝绸龙头企业争取国家或省级“东桑西移”项目。加大对重点第三方物流企业支持力度,建立重点物流企业联系制度和指标统计体系,力争培育省级优势物流企业1户,市级优势物流企业10户。继续培育优势商业零售企业,加大对汇通、摩尔玛等商业零售企业培育力度,探索开展百货零售业分等定级试点工作,支持“全国零售100强”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重百泸州商场。力争培育省级商业零售优势企业1户,市级商业零售优势企业10家。
六是切实保证市场供应。强化市场监测和信息引导。进一步完善四套监测系统。提高信息报送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加大对区县特别是72户样本企业信息报送的考核督查力度;强化信息分析,坚持“月分析”、“季分析”、“年度综合报告”等制度;要加强对市场运行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与决策参考。第二,增强市场调控能力。进一步完善《泸州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商品调运和投放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及时调控”能力。完善市场监测、供应、投放等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应急商品数据库,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各区县都要制定相应预案并进行演练,确保春节、国庆等节假日及奥运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的市场供应。第三,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储备。确保粮油、猪肉等生活必需品不脱销、不断档,是当前各级商务部门的头等大事;各区县要搞好调研,推动重点流通企业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产销衔接”,继续做好猪肉等重点生活必需品的储备。第四,继续实施“放心肉”工程,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及其配套办法,全面开展猪肉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回头看”活动;力争申报国家级“放心肉”体系建设项目1个,突出抓好乡镇生猪屠宰场建设,开展星级认定活动,实施分类监管,提高生猪行业的整体屠宰水平。年内培育一星级屠宰企业2家,二星级屠宰企业3家,三星级屠宰企业3家,确保县城以上生猪进点屠宰率100%,乡镇进点屠宰率95%,县城以上城市市场、超市、餐馆、集体食堂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确保全市人民吃上“放心肉”。
四、坚持培养提高 努力展示商务部门新形象
当前,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在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商务部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前沿意识、进取意识、爬坡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成绩面前保持清醒、差距面前坚定信心、挑战面前抢抓机遇。
一是狠抓人才培养。围绕打造商务企业管理人才、商务实务人才、商务行政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努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依托各专业院校、各级党校等平台,分层次、分批次、多角度对商务系统队伍进行全员培训。第二,适时组织外出考察与交流,帮助各级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第三,继续开展“商务调研奖”评选,要求各级切实转变作风,围绕商务发展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开展集体攻关。第四,大力举荐泸州市商务系统优秀人才。建立完善“泸州商务人才数据库”,统筹开发全市商务领域人力资源,为商务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是狠抓目标考核。目标是工作的方向,是凝心聚力的动力。实行目标管理是增强各级执行力的有效手段。今年,泸州市商务局将继续对区县商务工作实施综合或单项目标考核。各区县一定要强化目标意识,自我加压,负重前行,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是树立商务形象。当前一个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泸州商务工作面临困难和挑战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工作环境最优、有利条件最多、发展机遇最大的时期。“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泸州商务怎么办?” “促进内陆地区加快开放合作步伐,泸州商务怎么办?” “打造川南黔北经济发展高地,泸州商务又该怎么办?”面对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泸州商务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拓展开放视野,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放眼全球的世界眼光、精益求精的办事态度、追求卓越的工作理念,树立商务部门新形象!
(首发子站:四川商务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