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86 771 4899330

首页 -> 新闻列表 ->菲律宾经济2007年回顾和2008年展望

菲律宾经济2007年回顾和2008年展望

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08/4/9 浏览次数:1787


2007年,菲律宾经济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3%,创31年来最高记录。然而,菲中央政府和私营部门也一致认为,因面临美国经济呈现衰退迹象、比索快速升值和国际油价持续攀升等三大挑战,菲经济2008年难以再创辉煌。如何应对三大挑战、缓释负面影响是2008年菲经济的攻坚课题。

                * 2007年经济回顾 *

  菲2007年第四季度国内经济增长达7.4%,从而将全年GDP增长锁定在7.3%。这不仅是菲中央政府年初制订的6.9-7.3%增长目标的上限,也使菲经济连续第4年增长率超过5%,在菲经济发展史极为罕见。依靠菲海外劳工汇款稳定回流,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也从2006年的6.1%跃至7.8%。

  2007年对菲经济作出主要贡献的是:一、以金融、贸易和私营服务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实现创记录表现;二、好于往年的工业增长;三、农业生产突飞猛进。另外,在需求方面,旺盛的国内消费以及投资对实现7.3%增长率功不可没。

  服务业2007年第四季度增长9%,使全年达到8.7%,再创一项历史记录。除政府服务外,其他服务行业均呈现较大增长。 2007年贸易增长8.9%,2006年则只有6.1%,这主要归功于2007年上半年选举活动带动耐用品消费增长以及大型商业中心的新建和扩建。因不断推出新型通讯产品,通讯公司营业额大幅增加,用户数量迅速增加。以Globe通讯公司为例,2007年其用户达到2030万,比2006年猛增30%。2007年,银行放贷大幅增加,保险业呈现4倍增长,股票市场持续牛市,推动金融业蹿升12.3%。由于利率下降,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农村银行在2007年1月至11月增长6.9%,而2006年同期增长仅为4.4%。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截止2007年10月,呆坏账率已降至5.3%。而且,各银行资金充足率在2007年6月底达到19.3%,远高于菲央行规定的10%以及国际清算银行规定的8%的标准。保险业2006年增长6.6%,因寿险收入大幅增加,2007年保险业增长24.8%,足足翻了两翻。2007年,在菲律宾股票交易市场通过首次和二次公开发行股票筹措的资金高达972.5亿比索,较2006年723亿比索增长了34.4%。由于业务流程外包(BPO)、酒店餐饮、休闲度假和劳务的快速发展,私营服务业2007年增长8.8%,而2006年增长率为6.9%。根据菲律宾联络中心协会(CCAP)公布的统计数据,尽管受到比索升值较快的不利影响,菲2007年呼叫中心营业收入仍增长57%。2007年菲旅游业发展旺盛,310万外国游客纷至沓来,饭店餐饮业受益匪浅。房地产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较2006年增长5.7%。

  菲工业2007年生产情况好于预期,全年增长6.6%,而2006年仅为4.5%,主要归功于快速增长的采矿业、采石业和建筑业。由于煤、铜和金矿需求旺盛,采矿业和采石业2007年逆转2006年负增长6.1%的颓势,全年增长25%。2007年,政府积极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私营企业也大举杀回建筑业,形成对建筑业强大拉大作用,全年增长19.5%,远超2006年的7.3%。然而,制造业连续第3年持续下滑,机电产品为最大输家。因国际市场电子产品需求不旺,菲电子产品生产下降,但食品和饮料生产则一如既往在制造业中独占鳌头。

  总体来说,2007年风调雨顺,因大范围使用优良品种、有机肥、先进农业机械以及抗旱新举措,农业生产增长5.1%,高于2006年3.8%。稻谷和其他农作物的产量分别增长6%和7%,均超过2006年的5%和0.1%。由于海藻、鲇鱼和罗非鱼热销,渔业增长6.9%,高于2006年的5.9%。由于卡拉加地区木材生产高速增长,林业生产总体增长12.2%,而2006年的数字为-4%。

  菲民众储蓄观念淡薄,“月光族”比重较大,因此,家庭消费支出再度成为拉动需求的主力军,为GDP贡献了4.72百分点。平均2.8%的低通胀率吸引高达7,593亿比索的海外劳工汇款。2007年,私人消费支出增长6%,优于2006年的5.5%。此外,投资支出也为2007年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9.3%。公司也大量购置耐用设备,增幅2.7%,而2006年该值为-1.8%。

  由于比索强劲,美国经济减速导致电子产品需求低迷,2007年的出口困难重重。出口增幅下降至3.1%,与2006年的11.2%形成鲜明对比。降幅最大的是货物出口,增幅从2006年的11.3%直线降至2%。电子产品需求不旺同样连累进口,2007年进口下降5.4%,而2006年是增长1.9%。尽管遭遇出口下滑,但凭借大量外劳汇款和资金流入,使菲保持国际收支盈余。2007年,菲国际收支盈余86亿美元,从而使菲国家外汇储备增至历史最高的337亿美元,可满足5.91个月货物和服务等国际支付。

  在财政方面,中央政府2007年财政赤字为94亿比索,相比2006年的647亿比索,进步不小,也好于年初制订的630亿比索的目标。鉴于菲目前财政状况和宏观经济指标好转,美国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菲偿付能力评级从“稳定”(stable,截至2008年3月20日,穆迪对中国的评级仍为“稳定”)提升到“正面”(positive)。但是,仍有不少人怀疑菲财政状况的持续性,主要原因是菲财政收支平衡并不是因为财政收入状况的改善,而是依靠减少支出、出售国有(或国控)资产和储蓄增加。

  菲中央政府通常通过控制政府支出以实现财政目标,2007年,政府支出比原计划的1818亿比索减少了3.3%。与此同时,政府财政收入达到13,346亿比索,超出计划159亿比索。但是,税务局和海关却都没能完成征收任务。税务局和海关分别征收7,116亿和2,105亿比索,较计划少收543亿和177亿比索。 此外,2007年课征效率从2006年的14.3%降至2007年的13.9%,而政府预定目标为15.7%,引起国际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和担忧。2007年,中央政府基本完成财政计划主要依赖因私有化带来的财政收入。2007年,菲政府通过私有化获得906亿比索收入,否则,财政赤字将刚好达到1000亿比索。从短期来看,出售国有资产可实现平衡财政收支目标,但是,一旦政府资产卖尽,财政状况必将恶化。

  就业方面,根据菲国家统计办公室数据,2007年失业率从2006年的7.3%降至6.3%,不充分就业率也从去年的20.4%降至2007年18.1%。 新增加就业76.7万人,较2006年的48.3万大为增加,但是仍未实现政府计划的150万的目标。而且,由于新增工作大部分仍属临时性,因此,就业仍存在诸多问题。

  按照非盈利组织社会气象站(SWS)最新贫困自评调查显示,2007年第四季度自感贫困状况比第三季度有所减轻。约有46%菲人自认生活贫困,比10月统计的52%有所进步。饥饿指数也有所改善,2007年12月的饥饿指数为34%,是2004年6月以来最低的。根据菲国家统计协调委员会(NSCB)数据,在菲律宾,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每月收入应不少于6,195比索,或每天204比索(约5美元),才能保证食品等基本生活需要。

  总体来说,菲律宾经济2007年快速发展,但问题仍很多,有些还相当棘手。因此,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组织对菲经济取得的成就欣喜不足,忧虑多多,不无道理。亚行更是直接指出,菲去年7.3%GDP的增长率主要是因为上半年选举活动中政府突击性开支。财政状况紧张、基础设施落后、腐败及政局不稳等三大因素严重制约菲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其中,基础设施落后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力下降,丧失对国内外投资者吸引力。菲外国直接投资增长迟缓,工业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对GDP增长的贡献度不断下降。过去5年在许多方面大大落后其他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和大量外劳汇款未惠及穷人,贫富差距加剧,贫困人口比例从2003年的24.4%增加到2006年的26.9%。

                  * 2008年经济展望 *

  无论是菲中央政府,还是私营机构都一致认为,2008年菲经济将难以再现2007年的奇异风光。政府预测2008年GDP保持6.3-7.0%的增速。如不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农业可保持 5.0%的增长,工业增长6.4-7.1%。但是,由于金融、房地产和私营服务业将受到外部因素强烈冲击,2007年增幅为8.7%的服务业增长将下调至6.6-7.3%。

  除菲律宾ATR Kim Eng证券公司外,绝大多数的国际金融机构和私营组织都一致预测2008年菲经济增长将明显趋缓,18家机构预测平均值为6.1%,比政府预测的下限还低。上述预测中,世界银行(WB)预测6.2%,亚行(ADB)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6.0%,最低预测值来自英国渣打银行,只有4.1%,最高值是ATR Kim Eng证券公司,高达7.6%。普遍认为, 2008年,将导致菲经济增长下滑主要有三大因素,分别为呈现衰退迹象的美国经济、快速升值的比索和不断攀升的国际油价。

  首先, 美国经济放缓威胁菲经济增长。

  普遍认为,美国经济放缓并可能引发衰退是威胁菲律宾2008年经济前景的最主要因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经济下滑,2007年经济增长仅为2.2%,增幅较前三年明显下降。WB和IMF预测美国2008年经济增长将继续下滑至1.9%,而戈德曼-萨克斯投资公司和美林银行等美国投资银行的预测更不乐观,只有0.8%,他们认为随着国际油价和食品价格的飚升,房地产和信贷危机将进一步恶化。

  菲国家经济发展署(NEDA)曾宣称美国GDP下降1%,菲GDP只会被拽下0.1764%。可见菲政府相当乐观,理由是政府认为美已不再是菲绝对重要出口市场,因此,对菲出口影响不会太大。随着菲同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和香港之间的贸易激增,菲对美货物出口比重急剧下降,已从2000年的30%降至2007年的17%。而对中国出口比重已从2000年的1%猛增至2007年11.4%, 对香港出口比重2000年为5.0%,现已增至11.6%。菲对马来西亚和荷兰的出口也呈现较快增长。

  令人庆幸的是,美国经济减速对菲非要素服务(non-factor services)出口影响轻微。菲律宾业务流程协会称,美经济下滑可能导致业务流程外包公司利润率下降,但对整个行业影响不大。协会还认为,许多外国公司为减少公司成本,很可能更多的依靠外包,菲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尽管如此,协会还是将2008年收入增长率从2007年的57%下调至35%。目前,菲85-90%的呼叫中心服务于美国市场。

  此外,美国次贷危机导致2007年美对菲证券投资急剧下降。仅2007年9月,就有46亿美元的美国证券投资撤离,而2006年同期则是总计4.06亿美元的净流入。随着房地产和信贷危机恶化,2008年美国投资外流可能进一步升级。当然,如果美国次贷危机不蔓延至其他地区的话,来自其他国家的投资可以弥补美资撤离造成的亏空。2007年9月,欧洲和亚洲大量“热钱”涌入。2007年,菲证券投资净流入36.8亿美元,比2006年高出15%,其中来自欧洲和东盟国家的投资就分别达到51亿和16亿美元。

  2007年,从美国通过银行汇回的外劳汇款占总额的52.2%,似全然不受美国经济下滑影响。菲央行报告显示,2007年菲外劳汇款总额达144亿美元(世界银行统计为170亿美元,位居印度、中国和墨西哥之后,全球排名第四),较前年128亿美元增长13.2%。菲央行预测,2008年,外劳汇款增长将有所下降,维持在10%。若汇款缩减,必将限制消费支出,削弱菲经济动力,也将减少房地产需求。近年来,房地产发展势头强劲,主要是依靠汇款不断增加使不少家庭购买力大增。

  其次,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将阻碍菲经济发展。

  迪拜原油价格从2007年1月的每桶48.8美元飚升至2008年3月底的每桶104美元,翻了一番多。菲国内无铅汽油和柴油价格全部上涨。汽油零售价从2007年1月每升35.75比索升至44.45比索,上涨24%。同期国内柴油价格也从每升31.75比索升至 38.45比索,上涨21%。油价高启势必导致设施、食品和其他商品成本增加,从而抑制消费。比如,2008年1月,菲通货膨胀率猛增至4.9%,大大超出央行预计的3.7-4.4%的范围。幸亏比索升值减缓价格上浮趋势,否则,通胀值将令人瞠目。央银预测由于美国原油需求将有所减少,估计油价会有所回落,2008年通货膨胀保持在3-4%水平。
最后,比索迅速升值也将妨碍菲经济发展。

  2007年,比索升值19.5%,成为亚洲表现最佳货币。不少分析家认为,2008年比索将继续升值至38比索兑换1美元,甚至35比索兑换1美元,但政府则较为保守,认为比索会在40-46比索兑换1美元间徘徊。尽管比索升值有其积极效果,但是低迷的外部需求以及高昂的成本将给出口商带来更大压力。2007年比索大幅升值就是导致当年货物出口受阻的主要因素。2007年,货物出口增长仅为2%,而2006年,增长率高达11.3%。一些企业,尤其是纺织和家具企业,被迫关门停业。菲出口发展理事会(EDC)称,2007年6月,因比索升值,34家公司已关门,菲出口商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是75家。强劲的比索不仅使出口丧失竞争力,而且也会使800万海外劳工对是否继续汇款回家踌躇不决。

  2008年3月,阿罗约总统签署总额高达12270亿比索的财政预算,其中大幅增加了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投入。菲政府今年拟实施“建筑时光(construction season)”计划,修建1万间教室和3000公里道路,通过增加建筑和耐用设备支出来抵消出口和制造业的下滑。同时,政府还对采矿业发展寄予厚望。为降低原油价格影响,政府已采取有关措施将原油关税降低1个百分点。此外,还考虑向小型电力用户返还增值税,降低电力行业准入条件并增加电力零售业竞争等措施。在控制通胀的前提下,菲政府拟通过扩大内需、向贫困人口提供保障措施减轻负面影响。 文章来源:驻菲律宾经商处
   分享到:

标签:

微博

中越博览网官方微博

联盟单位:广西中国-东盟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处、南宁会展行业协会、东盟商务中心
运营单位:广西南宁华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电话:+86 771 4899330
CopyRight © 2014 桂ICP备11003182号 技术支持:南宁烟寒网络公司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86 771 4899330
参展预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