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热利用的灿烂未来
文/本刊记者 张 程 摄 影/张 晶
两年前,“中国太阳第一股”无锡尚德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施正荣成为中国首富。如今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两大龙头公司正在步无锡尚德后尘,积极筹备上市。
目前,太阳能热利用产业正以火箭般的速度飞速发展着,成为一个商机涌动的行业,为此,我们策划了太阳能热利用行业的专题,让我们走近皇明太阳能,走近力诺瑞特。
矿物质能源枯竭像一道咒语,给人类带来了不安。持续攀升的油价,严重污染的大气,不断减少的能源储备,让21世纪的人们生活在能源短缺的恐慌中。因此,发展和利用新能源再次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而在这一波热潮中,中国的太阳能热利用走在了世界的前面。目前,中国太阳能热利用面积已占世界的76%,生产和普及面积都是世界第一。
许多国家都肯定了中国发展太阳能的成就,美国的CNN声称,“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可能成为太阳的主宰”;挪威电视台更是断言,2032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根据就是中国届时将成为世界新能源的“巨无霸”……
目前,全球太阳能热利用产业陷入“扶持-发展-萎缩-再扶持-再发展-再萎缩”的怪圈,很多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也陷入了冰点,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却开拓了太阳能热利用的一片天空,并且中国企业是在没有政府扶持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那么,他们是怎样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这个产业未来又将向走向何处?
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
国内太阳能热利用产品市场正在步入一个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太阳能热利用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起来。
由于行业门槛不高、监管缺失,使得太阳能热利用产品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整个产业在蓬勃向上的同时,呈现出一种混乱和无序。
过去十多年,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生产企业已经发展到了5000余家。市场规模越来越来大,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一直保持着30%的年增长。据太阳能热利用专委会主任罗振涛介绍,2007年,中国企业生产出2350万平方米左右的热水器,占世界的76%;行业总产值达350~370亿元,出口货值6500多万美元;生产量、保有量和出口量都实现了超过30%的年增长。
太阳能热利用带来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尤其是达到了节能减排效果。有人算过一笔账,一台120升的太阳能热水器,每年能节约1000度电,节约400公斤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公斤。
同时,太阳能热利用产品的质量也上了台阶,不仅解决了漏水、防冻等问题,而且提高了集热、保温和安全性能,产品的外观也更加美观时尚,开始向家电化迈进。
目前,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初步形成了合理配套的产业链和基础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了检测认证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自主创新的太阳能镀膜真空集热管,已经获得了国际公认,这意味着中国企业掌握了太阳热利用领域95%的核心技术。在应用方面,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也获得了长足进展,太阳能取暖和工业化利用也取得了成效。
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尽管发展势头喜人,但难免泥沙俱下。对于一个新兴行业来说,起步发展阶段必然存在不少问题,繁荣的外表下常常潜藏着隐忧。其中最突出的是标准、价格战、品牌杂多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被行业人士提及最多的是标准问题,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将其概括为,“一是标准低,二是标准少,三是标准的执行力缺乏。标准的缺失导致劣质太阳能的泛滥,产生了大量的太阳能‘孤儿’。”
标准缺乏的直接后果就是品牌杂多,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突出的现象是傍名牌。海尔2006年进入太阳能热利用行业之前,海尔品牌的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在市场上大量出现;康佳、格力等家电企业从并未涉足太阳能产业,市场上却有同名牌的太阳能热水器。此外,产地混乱问题也非常突出,据市场人士介绍,标明北京品牌和产地的,多是来自山东菏泽、泰安等地的产品,而标明上海品牌和产地的多来自浙江海宁。
杂牌众多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价格战。出于利益驱使,很多小企业不重视产品质量,在市场上屡屡使出价格战的撒手锏,使得行业瞬间成为“红海”。据皇明太阳能品牌总监王久伟介绍,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还处在发展期,尚未充分竞争,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并未到打价格战的时候。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状况,给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隐忧,消费者对太阳能热水器整体满意度仅为53.9%。
对于太阳能这个新兴产业而言,最重要的是获得消费者的信心,失去消费者对行业而言是最致命的。对此,黄鸣甚为担忧,“行业现状影响了太阳能热水器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为此,黄鸣以及力诺瑞特总经理申文明都特别强调标准的作用,积极呼吁相关部门尽快和大企业联合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使之健康良性发展。
谁能王霸天下
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终以秦一统六合做结,太阳能产业同样如此。有行业人士预测,行业洗牌态势已经出现,三至五年内行业将完成整合。那么,谁能在这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王霸天下呢?谁能在这个无序混乱的行业成就自己的财富?
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专委会主任罗振涛告诉记者:“我们要用三五年时间,培育出5~10个年产量在150万~200万平方米、市场总占有率可达50%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而现在,行业前20位企业的产量总和还不到30%,其中1亿以上企业仅20余家,3亿以上的12家,15亿以上的仅有皇明和力诺瑞特两家。 “太阳能生产厂家众多,仅海宁就有300多家,如皋也有数百家。这种万马奔腾之势不会长久,如在山东、江苏如皋等地已开始了对小企业的整合。”罗振涛表示。
此外,一些财团也盯上了太阳能市场。更多资本的介入也将加速太阳能行业的重新洗牌。海尔、澳柯玛和华帝等家电厂家也杀入了太阳能。据第三方咨询机构太阳界文化发展中心预测,未来十年之内将决出产业10强,留下可以生存的30家企业。而且,将来前10强的下限销售额会在20亿元以上。因此,要想进入前20名的企业,当前发展速度必须要超越行业总体发展水平,达到30%以上的年增速甚至更高,这样的企业才有希望统领江湖。
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传统能源的枯竭,人们对太阳能的期望会越来越大,太阳能无疑是人类今后重要的能源之一,其发展的空间和前景自不待言。不久前,英国《新科学家》宣布,经过多年的科研,太阳能时代已经为时不远了。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规划,2010年,太阳能热利用保有量要达到1亿5000万平方米;到2020年年产量要达到3000万平方米,推广率达到20%,保有量达到3亿平方米。若按现在每年20%~30%的市场需求递增,到2010年,国内市场容量将达到600亿元。可见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市场空间之大,市场前景之广阔。
首先是农村市场,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太阳能热利用产品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解决农民的洗澡以及生活用热水问题,而且价格低廉、使用清洁。近年来,太阳能热水器在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农村发展很快。其中浙江海宁普及率最高,达93%;浙江嘉兴达70%;山东德州达60%。
工程市场也是太阳能热利用的一大领域。现在,太阳能热利用产品与建筑一体化的技术已日臻完善。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强制要求安装太阳能,这对太阳能热利用的发展无疑是极大的推动。
此外,由于中国企业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也达一定水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将大有可为。
技术的成熟本身就可以扩大市场空间,据罗振涛介绍:“太阳能热利用不仅是洗澡用的热水器,我们提倡的是发展热水中心。当然,热水中心是一个高度技术集成,需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我们还可以利用光热采暖,现在清华大学正在研制能出100~150℃水蒸气的真空管,靠太阳能采暖可节能40%,这样就解决了太阳能空调的经济性问题。”
“此外,工业化利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浙江萧山有一个养殖场,加装了13000多平方米的集热器,为养殖场提供55℃的热水,这是太阳能工业化利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呼唤政府的“那只手”
在国外,太阳能产业多是政府扶持和补助的行业,中国的太阳能热利用却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发展起来了,但要发展得更加良性和快速,还是需要政府伸出“有形的那只手”。近年来,虽然国家已经对这个行业给予了重视,但行业普遍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实质性支持。
罗振涛表示:“政府首先要排除推广太阳能使用的障碍(有的开发商不让太阳能热水器上房顶)。若能给予补贴最好,如给边远地区学校、医院和农户购买热水器给予一定补贴,使之成为惠及‘三农’的重要措施。此外,也希望政府能给企业部分返税,使企业有财力投入技术研发和扩大生产规模。”
力诺瑞特总经理申文明则呼吁:“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关标准,要有一个主管部门,对行业进行引导,帮助太阳能产业发展。”
皇明董事长黄鸣同样认为:“相对国外,我们的政府对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做得还很不够,政府应该超常规地对待太阳能发展,因为节能减排的压力如此紧迫。”
《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大家都表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使可再生能源获得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发展太阳能有了法律依据。但是,缺乏细则是这个法案的根本问题,尤其缺乏支持措施。比如,太阳能作为环保节能产品在法律上还未被认定,还没有享受15%的税率优惠。申文明更是呼吁:“对于鼓励推广应有具体的指标和相应的奖励,这样法律就落到实处了。”来源:《新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