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民俗风情概况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50个民族。按语言谱系分类,分别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马来语族。
属于藏缅语族的有缅、若开、钦、克钦、克耶、克伦、建都、约、当约、达弩、茵莱、土瓦、那伽、栗粟、拉祜、阿卡等族。
属于壮侗语族的有掸、拱等族。
属于苗瑶语族的有苗、瑶等族。
属于孟高棉语族的有孟、崩龙、瓦等族。
属于马来语族的有马来、沙垄等族。
缅甸各族人民以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乐器、音乐和舞蹈。他们穿着民族的盛装,载歌载舞,参加各种庆典活动。
缅甸境内民族很多。在这里,我们选择一部分介绍给读者。除了缅族外,着重介绍几个已经建立了邦区的民族情况。
缅族
缅族是缅甸境内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人口2,270万,占全缅总人口的65%。主要分布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广*平原地区。这个地区自然条件较好,物产丰富,交流方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缅甸还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缅语有不少梵语、巴利语词汇。
关于缅族的起源,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缅族起源于蒙古高原的边缘和中国西藏的东北部、甘肃南部一带,是古代羌族的一个支系。约在公元二世纪开始南迁,经云南进入缅甸。又有学者认为,《史记》所说的,“靡莫”,就是缅族的前身,后来从云南迁入缅甸。还有学者认为,公元三世纪中国载籍所记的“傈越”,以及唐代史籍所记的“骠人”,是缅族的先民。80年代,缅甸的考古学家在望漱与昌乌之间的瑞明丁山上的峦奎村发现了古人类的颌骨化石,定名为巴玛人化石。缅甸学者认为,距今40万年之前,已有人类在缅甸活动,巴玛人是今天缅甸人的祖先。
缅族属蒙古人种,体形稍矮而结实,肤色黄而带黑,头部额*脸平。在历史上,缅族曾创建了蒲甘王朝、东吁王朝和雍籍牙王朝,使缅甸实现了历史上三次*统一。
衣着与服饰
缅人性格开朗,热情好客,待人有礼,喜穿传统的民族服装。缅族男女下身都围彩色纱笼,纱笼紧紧围在腰间,左右两端相交结成球状,男子把它置于前方,女子把它结在左侧。男子的上衣为对襟式长袖短衫,没有衣领。出席盛会时,还用一条彩色的薄纱或丝绸头巾包头,女子上衣多为斜襟长袖衫,袖长而窄,衣宽*,长及腰部,多用薄纱制成。时近黄昏,乡村缅人喜欢到河边井旁洗澡,洗澡时,不分男女均穿纱笼。洗澡完后,从头上套入另一条纱笼,让湿纱笼自然落下,再换上简单的上衣。
缅族妇女喜用芝麻油及椰油抹发,梳成高髻,在髻上插花。未婚女子,则在髻端露出一撮头发作为标记。妇女喜欢佩带首饰,如手镯、项链、耳环、戒指、发箍等。富家妇女的首饰,多用金银、宝石、象牙制成。
缅族妇女还喜欢在脸上涂上黄粉。这种黄粉是用香木(如黄香楝等)在石板上加水研磨而成的淡黄色浆汁,直接涂在脸上或身上,有防晒护肤作用。涂上黄粉,会感到浑身清爽,能使皮肤细嫩,深受广*妇女喜爱。缅族男子则有纹身习惯,用钢针把花纹和动物图案刺在身上,可作装饰,又被认为是勇敢的标志。
缅人外出喜欢持伞,以备遮阳和防雨。不论男女,都喜欢在肩上挂一个颜色鲜艳的长带挎包。
由于天气炎热,缅人很少穿鞋袜。无论是出席盛会或庆典,日常生产劳动,都穿木屐或薄薄的皮拖鞋。过去,客人进屋,都要在门口脱下鞋子,以示尊重主人。现在,这种习惯已稍有改变,但是,若要进入寺庙、佛塔,无论任何人都要脱下鞋子。在封建王朝时代,外国使者见缅王,也要把鞋子脱下。
饮食习惯
缅甸盛产*米,缅族居民以米饭为主食。一日吃两餐,早饭在上午9时,晚饭在下午5时左右。鱼虾酱、咖喱菜汤是饭桌上的常菜。用餐时,有人蹲着,有人盘膝而坐,围在低矮的饭桌旁。除了菜肴之外,每人面前有一盘米饭,吃饭不用筷子,而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饭进食。桌上放有公用汤匙,用来把菜汤放入各人碗里。缅人喜食香蕉,甚至用来拌饭吃。
用香蕉茎做菜汤,火烤香蕉皮、油炸拌上面粉的香蕉皮,是缅人喜爱的食品。缅人信奉佛教,酒禁甚严,不在家中喝酒。饭后,各人到屋角的水缸边洗手,喝冷水。
缅人好客,每户人家都备有烟卷和槟榔盒,客人到访,先是敬烟,再请嚼槟榔。缅人制作的鱼汤米粉,味道鲜美,每逢过年过节,常用它来招待客人。富有人家,则制作糕点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