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与东盟贸易合作的比较优势分析
摘要: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与经济合作是一种超出国家范畴的自由贸易区。东盟是由不同的主权国家组成的;而中国又是一个区域差异比较大的国家,各个区域在参与这种区域性自由贸易与经济合作时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独特的自由贸易与经济合作形式,对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也对参与各方的政策制定提出了挑战。本文通过建立一个超出国家范畴的比较优势模型,一方面促进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给出我国的区域性贸易合作的路径,对贵州省与东盟的比较优势分析,提出贵州省扩大与东盟贸易合作的相关对策措施。
关键词:东盟 比较优势 对策
中国与东盟于2001年11月提出了在10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这个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GDP、贸易总额1.2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域。这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
中国与东盟旨在建立的自由贸易区是一种超出国家范畴的自由贸易区。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的简称, 是由10个主权国家组成的一个自由贸易与经济合作的组织,这10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对于我国的整体水平来说,新加坡是比较发达的国家;而其他国家则是比较相似的国家。我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充当一个规模与东盟相当的经济实体的角色,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区域差异比较大的国家,各个区域在参与这种区域性自由贸易与经济合作时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我国的东部地区相对于东盟来说,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而中西部地区则是比较类似的区域。因此,中国与东盟旨在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对于东盟来说,它是由不同的国家组成的,是大于国家范围的;而对于我国的不同区域来说,它们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行政区域,小于国家范围的。
一、超出国家范畴的比较优势模型
比较优势理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两国两商品模型、两国多商品模型、多国多商品模型等。在这些贸易模型中,一个隐含的假设是,贸易发生在规模大小相似的国家之间。这个假设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任何贸易只在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进行,不存在一个主权国家与另一个大于或小于主权国家的区域进行贸易的模式;第二、规模相当的国家之间才有可能形成比较优势。然而,自由贸易与经济合作的发展,特别是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已经远远地超出了这些模型的限定,严重地削弱了这些模型的解释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超出国家范畴的比较优势模型来对新的事实进行有说服力的解释。
为了简便起见,我们是这样对模型做出假定的:
(1)贸易可以在非国家形式的不同大小区域之间进行。
(2)存在两个不同大小的非国家形式的区域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3)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4)两个不同大小的非国家形式的区域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
(5)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两个不同大小的非国家形式的区域内的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两个不同大小的非国家形式的区域之间流动。
(6)规模报酬不变。
(7)完全竞争市场。两个不同大小的非国家形式的区域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8)无运输成本。
(9)两个不同大小的非国家形式的区域之间的贸易可以是不平衡的。
与传统的比较优势模型相比,我们的模型假定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贸易可以在非国家形式的不同大小区域之间进行;第二、两个不同大小的非国家形式的区域之间的贸易是不平衡的。
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相同,生产和贸易的模式是由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决定的。两个不同大小的区域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或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产品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来确定。
根据我们的假设,只有两种产品(A和B),但生产这两种产品的区域是两个不同大小的非国家形式的区域(M和N),其中M由两个不同的国家S和T组成,N是一个大国(C)当中的一个区域;那么,哪个区域应该出口A,哪个区域应该出口B呢?
为了确定比较优势,我们将相对成本从小到大进行如下排列:
(αLA /αLA)N <(αLA/αLB )T <(αLA/αLB )M <(αLA/αLB)S
(αLA/αLB )M=(αLA/αLB )C
其中αLA和αLA分别表示生产1单位A和1单位B的劳动投入量。在这里,区域N生产A的相对成本(相对劳动投入量)最低, S国生产A相对成本最高。相反,区域N生产B的相对成本最高,而S国生产B的相对成本最低。如果发生贸易的话,生产贸易模式是这样确定的:区域N出口A进口B,S国进口A出口B。
如果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贸易只发生在M和C之间,而(αLA/αLB )M=(αLA/αLB )C,M和C之间无比较优势而言,所以贸易将不会发生。
进一步地,如果两个不同大小的非国家形式的区域之间的贸易可以是不平衡的。为了确定比较优势,我们将相对成本从大到小进行如下排列:
(αLA /αLB )N >(αLA/αLB )T >(αLA/αLB )M >(αLA/αLB)S
(αLA/αLB )M=(αLA/αLB )C
(αLA /αLB )N=∞
(αLA/αLB)S =0
在这里,如果发生贸易的话,生产贸易模式是这样确定的:区域N只出口A,S国只进口A。如果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M和C之间,其中一个出口A进口B,另一个则出口B进口A;或者相反。
所以,在两个不同大小的非国家形式的区域内,存在一种有别于两国之间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为一个大国与一个由小国组成的联盟展开贸易合作的提供了独特的路径:对组织进行合理的区划对比。
二、贵州省与东盟的比较优势分析
如果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来分析,贵州省与东盟在很多领域的贸易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在中国—东盟的大框架内,中国对东盟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在相对成本上与东盟的平均水平是很接近的。而超出国家范畴的比较优势模型为贵州与东盟的贸易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新的发展路径。
(一)贵州省与东盟的贸易现状
贵州作为东盟的近邻,在地缘、人缘、业缘、文缘等关系上源远流长,贸易与投资的互补性较强。2002年贵州同东南亚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6.3%,比2001年增长25.4%。2003年贵州对东南亚的贸易额占贵州进出口贸易的19.395%,比2002年增加了69.88%。2004年至2006年8月,贵州与东盟的贸易总额情况如表1所示,继续呈现良好的态势。
表1 贵州与东盟的贸易总额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
年份
|
2004 |
2005 |
2006年(1月—8月) |
贸易额 |
2.81 |
2.55 |
2.03 |
信息来源:2006-05-19 16:42:33 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网http://guizhou.pprd.org.cn/
(二)贵州省与东盟的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不适应贸易自由化要求。从近几年贵州省对东盟国家出口的商品结构看,绝大多数为初级品,并呈上升趋势,竞争力不强,产品的附加值小。在东盟市场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承受贸易自由化冲击能力弱;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缺乏支撑产品,产业链短,为自由贸易区提供良好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东盟的趋同性明显,贵州面临一个在提升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大力提高产品竞争力的艰巨任务。
2.贸易和投资规模较小。在“泛珠三角”九省中,2004年贵州与东盟国家贸易合作总额所占比例仅0.7%;2005年为0.55%。东盟对贵州的投资总额2004年为0.02亿美元,2005年为0.03亿美元。总体上呈现不稳定趋势,处于低水平阶段。
3.竞争对手相对较多。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启动,给贵州带来诸多发展机遇。但与邻省比较,贵州面临的竞争对手更多一些,有国外的,欧、美、日等国一直是东盟的主要出口和投资国,其跨国公司基本上垄断了东南亚的经济。如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加工,基本上为英国、荷兰、美国的石油公司所垄断,日本的企业基本上控制了东南亚各国的家用电子电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目前欧、美、日等国的跨国公司正进一步加紧调整生产布局,以图享受到自由贸易区内的互惠。面对区外众多强势竞争对手,市场领域的“抢滩”竞争将更为激烈,我们的资本品和出口产品如无较强的竞争力,进入市场的难度会更大。更有来自周边省区的竞争对手。贵州与广西、云南相临,如何做好“外联互动”的工作,将是贵州扩大与东盟贸易合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可以说,贵州能否有效把握“10+1”提供的发展机遇,以上问题的解决,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贵州与东盟贸易合作的比较优势
近几年贵州省与东盟的贸易额增幅较大,出口主要以化工、轻工及机电产品为主,进口以橡胶、棕榈油、原木等原材料为主。特别是与东盟国家在能源和天然资源开发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为了进一步突出贵州与东盟贸易合作的比较优势,按照超出国家范畴的比较优势模型的生产与贸易模式,我们选取了16个样本,采用RCA值分别对中国与东盟、贵州与东盟的显性比较优势的进行了对比测算与分析,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与东盟、贵州与东盟的RCA值对比表
|
烤烟 |
中药材 及其加工 |
香料 |
水果 |
大米 |
辣椒 |
橡胶 制品 |
矿产冶炼品 | |||||
中国 |
1.14 |
1.73 |
0.86 |
0.91 |
0.96 |
1.59 |
2.09 |
1.47 | |||||
贵州 |
2.43 |
2.02 |
0.43 |
0.94 |
0.79 |
2.95 |
1.98 |
1.28 | |||||
|
天然 橡胶 |
家用电器及硬盘制造 |
白酒 |
重型机械生产制造 |
农药 化肥 |
桥梁 建设 |
小型发电设备 |
旅游 | |||||
中国 |
0.93 |
1.83 |
1.76 |
1.92 |
1.77 |
1.93 |
1.76 |
1.18 | |||||
贵州 |
0.65 |
1.78 |
3.28 |
2.09 |
1.82 |
1.79 |
1.92 |
1.94 |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贵州省统计年鉴(2006)、贵州省商务厅电子政务网统计资料。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来看,在烤烟、旅游等方面中国与东盟无比较优势而言,而如果从超出国家范畴的比较优势模型来看,贵州与东盟在这些领域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同样地,在香料、天然橡胶等方面,东盟与中国相比,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与贵州相比,东盟就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观察表2,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发现,即使是同样具有比较优势,但显现的程度却有一定的差距;对贵州而言,在白酒酿造、辣椒生产等方面就呈现出更为明显的优势。因此,利用超出国家范畴的比较优势模型来分析贵州与东盟的贸易,更能够体现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促进贵州与东盟的贸易。通过中国与东盟、贵州与东盟的RCA值比较,贵州与东盟的比较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比较优势。除新加坡和文莱以外,贵州省与东盟其他国家的第一产业在GDP中仍占有相当高的比重。然而,贵州省的第一产业是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而东盟多数国家则以渔业、林业和种植业为主。贵州省的种植业又以水稻、玉米、小麦、烤烟、马铃薯、油菜籽、中药材等为主,而东盟绝大多数国家则以水稻、水果、橡胶、香蕉、咖啡、棕榈油、胡椒、花生等为主。由于自然因素,贵州省粮食供求矛盾突出。而东盟粮食(特别是泰国、越南、缅甸)一直是世界上大米的主要出口国。贵州省的牛羊肉有加工和出口的优势,在东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东盟的香料以及热带水果与贵州省的辣椒和干果以及温带水果有发展贸易的潜力。
2.工业比较优势。贵州省与东盟的工业都是以制造业为主。贵州省的工业结构主要以烟、酒、电子、冶炼、机械、电器、电力、医药、磷化工、煤炭开采等行业为主。而东盟则主要以石油、天然气、服装、电子、矿产开采、木材加工、皮革制品加工等为主。从发展的趋势看,贵州省的电子工业主要是以家用电器和硬盘生产为主,而东盟的电子主要是以配件生产为主。东盟的汽车市场发展前景看好;贵州省有汽车配件生产优势。机械工业贵州省主要以重型机械生产制造为主,东盟则主要以组装加工为主。另外,贵州省的铁路公路桥梁建设、农药化肥、等方面的技术设备和加工能力,也大有市场。因此,两地之间的合作前景同样十分广阔。
贵州的中药材资源丰富且具备较成熟的加工技术,生产成本比较低,民族制药行业围绕贵州特有的优质中药材资源,提高研发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以神奇集团、益佰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制药骨干企业已发展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优势企业。而东盟各个国家中药材资源尤其是制造加工的技术相对贵州就显现不出较大的优势,而东南亚国家的人民对于中医有较广泛的认同感从而具备市场优势。生产,出口一批制作技术成熟,品牌的口碑好,质量佳的中药成品,进口需大量使用贵州稀缺生产要素(比如耕地)的物美价廉的东南亚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就可以实现双赢。
3.第三产业比较优势。贵州省与东盟的第三产业虽然都是以商贸、服务、旅游业为主,但依然有较强的互补性。贵州省素有“公园省”之称(尤其省会贵阳有“避暑之都”的称号),旅游资源丰富,以黄果树大瀑布,梵净山,荔波国家级森林公园,遵义会议和赤水遗址为代表。而东盟的旅游业特别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相对于贵州省要发达得多。同时,东盟与欧盟有长期合作的基础,既有人力资源优势,而且有信息资源优势。因此,充分发挥两地之间的优势,其合作前景也十分广泛。
三、扩大与东盟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利用互补优势,扩大与东盟的贸易
贵州在天然资源如中药等领域,与东盟有广阔的合作前景。贵州省医药企业可考虑在印尼建立传统医药研发中心,开发新的中药,主要来开拓印尼传统医药市场。贵州可发挥在磷肥、氮肥的优势,利用泰国的钾肥,在广西边境开发区内生产出氮、磷、钾系列产品,销往东盟各国。
(二)贵州要进入东盟市场,应首先找准切入点
一是针对贵州产业优势,结合对方产业、结构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投资方案,针对东盟国家经济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合作重点。二是多接触我国大使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商会和侨商,以他们为桥梁,向他们介绍贵州省的企业,通过他们了解当地市场、法律及投资操作规程,请他们推荐市场开发项目和合作伙伴。建议以专业人员为主,跟对方国家的专业部门对口研讨,建立一些行业关系,以便能适应他们的市场、体制以及特殊操作办法,然后再逐步进入他们的市场。三是要利用当地工业园区的优惠条件设厂,利用自由贸易区,做转口贸易。四是注意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五是贵州企业要造势。不但要向高层介绍贵州,还要能让东盟普通民众了解贵州,使他们有个具体而实在的贵州形象,而不只是从地图上了解贵州。六是利用新加坡作为贵州省对外的窗口。新加坡是国际贸易中心之一,其政府曾表示愿意成为中国对外的窗口,其企业也愿意经销中国的商品。通过与其合作,将贵州省的拳头产品带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三)根据不同对象制定相应对策
根据东盟成员国的不同情况,贵州省应分层次、分国别开展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做到“依国定策”,进一步发展与接壤且相对落后的缅甸、越南、老挝的合作,巩固缅甸、拓展越南、带动老挝,扩大合作领域和经贸往来规模;抓住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的市场使之成为第二层次的合作增长点;对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加坡、印尼市场,要在近期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拓展合作领域和深度;加强对文莱和菲律宾的研究考察,寻求经贸合作的结合点。
(四)利用互补优势尽快走出去
我国正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到境外开展工程承包、投资办厂和共同开发资源。由于贵州经济基础薄弱、起点低,很明显要挤进欧共体、北美市场是很难的。然而,由于贵州拥有上述优势尤其可以以“泛珠三角”区为桥梁发展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合作,我们认为东南亚应是贵州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发展方向。
(五)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加强与东盟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
贵州省商务厅积极组织和鼓励企业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2006-10-31——2006-11-3,南宁),与东盟各国在对外贸易、投资、国际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方面展开广泛的合作,进一步促进了贵州与东盟双边投资和外经贸业务的繁荣发展。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建成,给贵州省创造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政治文化呈多元化格局,市场的开放度各国不相同,资源禀赋各异,我们必须多层次、多领域、多视角地考察东盟,利用地缘的优势,获得更多的技术选择与市场选择的机会,并按照国际资源情况、市场需要和国际惯例来组织和推动地区的经济活动,使贵州省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更具特色、更富活力的地区。
参考文献:
[1] 董正华、赵自勇、庄礼伟、牛可,《透视东亚“奇迹”》,学林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2] 徐松,《评自由贸易区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0第12期。
[3] 杨正伟,《突破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尴尬: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景》,《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2期。
[4] 张震,《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障碍性因素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5] 张蕴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和挑战》,《亚太经济》2003年第3期。
[6] 陈政,《贵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意义》,《贵州省发展研究》2004年第6期。
[7] 柳晓东,《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探讨》,《贵州省发展研究》2004年第4期。
[8] 宋明、王前、魏霞、白雪冰,《贵州省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前景与策略》,贵州省《发展研究》2004年第3期。
[9] 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