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点领域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农业合作迅速发展。2006年,中国-东盟贸易额达到16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4%,而农业贸易额增长31%。据统计,2002年-2006年,我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值增长了67%。现在,双方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 农业一直是中国-东盟的重点合作领域。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第五次领导人会议把农业确定为面向21世纪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2002年11月,中国农业部与东盟正式签署了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从此,中国与东盟的农业合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开展农业合作以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技术交流、试验示范和农业商贸促进等方面已经实施了100多个农业合作项目。按照中国与东盟达成的“早期收获”计划,从2004年初开始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将降为零。目前,第一阶段的五年合作(2002-2006年)已经结束,新的农业合作已在开展。 农业合作在中国-东盟经贸往来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认为,农业合作仍是双边未来合作的基石。 首先,“民以食为天”永远不会改变,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使得农产品贸易永远不会枯竭。世界农产品贸易呈上升趋势而不是下降趋势,比如美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在美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每年出口农产品达500多亿美元,2006年达68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东盟国家的农产品出口额也很大。比如泰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越南是世界最大的胡椒粉和腰果出口国,在大米和咖啡出口2006年排名世界第二;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及相关制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也在不断增长,其中广西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2006年比2005年增长43%。 其次,中国与东盟在农业上具有互补性。中国农业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的严重约束,而东盟耕地、水资源等都十分丰富,有很大一部分尚未合理开发。气候条件的差异使双方的优势产品有很大的区别,可以互通有无。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多,而东盟人少地多,通过劳动力出口还能够促进东盟当地经济发展。中国的农业技术比较先进,在杂交水稻等一些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我国科技人才较多,通过农业合作将我国的农业技术和人才输送到东盟,又可促进当地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于双方农业经营模式都属于小型家庭经营模式,比较相似,所以中国的农业技术在东盟国家很有市场。东盟国家也愿意借鉴、利用中国的先进经验与技术服务于本国农业。中国也可以借鉴国外适应热带气候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服务于中国农业。 第三,发展农业可以带动发展工业。看当今世界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国家,比如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先进的工业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增产增收的结果,为世界各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 总之,双方的贸易和合作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加强农业的贸易合作,将提高总体农业生产效率,增强中国和东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双赢”。这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 |
本报记者 王可心 王知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