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贸易现状及有关建议
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十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4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规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将对其他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2007年1月,中国和东盟签署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这是规范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和处理与服务贸易有关问题的重要法律文件,规定双方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内开展服务贸易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包括中国与东盟十国开放服务贸易的第一批具体承诺减让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有关协议的签署和执行促进了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
一、中国和东盟贸易现状
据统计,自2005年7月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实施到2007年8月,中国对东盟各国已减免了5375种产品的关税,平均税率从9.9%降到5.8%。同时,东盟各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上述关税措施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2004年,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总额为1058.8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额为429.02亿美元,进口额为629.78亿美元;经过三年的发展,2007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达到2025.48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额为941.79亿美元,进口额为1083.69亿美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91.3%、119.5%和72.1%。2007年,东盟也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三位的进口来源地和第四位的出口市场。根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一)以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边境小额贸易平稳增长。根据海关的统计,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对东盟进出口总值为643.7亿美元,增长16.1%;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为602.8亿美元,增长36.9%;二者合计占同期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值的85.1%。同期,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6.6亿美元,增长22.6%。
(二)国别集中度较高。从2007年全年的数据来看,东盟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从国别看,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前二十位的贸易国中,东盟成员国占五个。中国与东盟十国都有贸易往来,其中,前五位分别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其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46亿美元、332亿美元、249.9亿美元、223.6亿美元和185.8亿美元,五者合计占同期全国与东盟进出口总值的91.3%,国别集中度较高。
(三)进出口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等东部沿海省市,云南、广西发展迅猛。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东盟贸易排名前十位的省市合计占同期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值的92.8%,其中广东、江苏、上海与东盟进出口总值分别为400.7亿美元、263.9亿美元和244.1亿美元,三者合计近七成。中国地理位置靠近东盟的云南、广西等省区与东盟发展迅速,广西近年来年均增速均超过五成,2007年前三季度两省区排名分列全国第十位和第十一位。
(四)外商投资企业占中国与东盟贸易近六成。2007年前三季度,外商投资企业对东盟进出口858亿美元,增长19%,占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值的58.6%。同期,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进出口305.7亿美元和248.5亿美元,分别增长27.7%和54.5%。
(五)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比。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自东盟进口机电产品482.4亿美元,增长18.9%,占同期中国自东盟进口总值的61%;进口食用植物油、天然橡胶和各类矿砂分别为26.3亿美元、22.9亿美元和26.1亿美元,分别增长59.3%、3.3%和2.4倍;进口原油18.2亿美元,下降7.6%。大量的资源性产品进口后有力缓解了国内资源能源紧张局面。机电产品占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主导地位,2007年前三季度共出口368.5亿美元,增长26.9%,占同期中国对东盟出口总值的54.6%。
二、中国与东盟间合作的意义和存在问题
(一)合作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迅猛,从2004年的贸易总额1058.80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2025.4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30.4%。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关系的快速发展,展示了新型合作关系的重大意义。
一是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经济依存度日益加深,各方通过合作达到了互利双赢。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双方在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上的差异,导致在产业间和产业内都形成了互补性的贸易特征。中国与东盟绝大多数国家在自然资源方面各有所长,形成了出口商品在结构上的互补。自然资源是形成产业间互补的主要原因,东盟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如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倾向于自然资源的出口,而中国的自然资源正逐渐减少,有些资源由于地域关系也不是中国所长,刚好可以通过进口,缓解资源压力;而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国家,可以和我们交流技术,互补不足。目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深受东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国的欢迎。单就产业结构而言,新加坡更希望与中国开展服务业方面的合作,打开中国的市场;印度尼西亚等处于工业初级阶段的东盟国家,更希望来自中国的投资;柬埔寨等欠发达东盟国家,更需要与中国合作进行资源开发,需要中国的先进技术。这种产业间的互补,为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提速提供了条件。
二是在安全合作上实现了突破,增强了互信。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严重挑战,中国与东盟国家合力抵抗,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中国与东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推动本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实现联合自强,才能增强各自的实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开拓新的发展机遇。非传统安全领域内的合作也带动了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双方发表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约束各自的行为;2003年后,中国和日本、俄罗斯等大国相继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保证了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建立自贸区是中国与东盟双方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三是就中国而言,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更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将能够以比WTO更为优惠的条件进入对方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有利于中国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拓宽出口渠道。在自贸区框架下,各方将进一步放宽投资限制,提高投资保护和便利化程度,有助于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自贸区意味着市场的延伸,有助于中国扩大吸引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由于自贸区将对大批产品降低直至取消关税,国内企业可以降低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成本,消费者也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享受到来自东盟的优质消费品。在自贸区协议中,东盟各国承认了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明确宣布放弃使用特殊保障措施等歧视性做法,为中国企业创造了更加公平和透明的区域贸易环境。
(二)存在问题
1、中国和东盟国家经济的相似性和竞争性。
尽管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但总体上看,由于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都拥有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双方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基本处于同一层次。因而目前双方的贸易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多数产品仍为初级产品, 科技含量低,因而在产品出口上存在着竞争。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制约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中国的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 而与东盟成员国接壤的恰恰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广西、云南等西南省区。这些地区以资源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与东盟的一些国家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如果处理不好,会使中国的欠发达地区与东盟国家产生恶性竞争。
自贸区内各国都实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战略,都以欧美和日本为主要出口市场,从而使双方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大致相似、出口产品也大致雷同。因此,双方在彼此的市场上存在着较大的竞争。同时,自贸区内各国在发展经济,吸引投资方面也存在着激烈竞争的情况,这些竞争关系如果在自贸区内得不到很好的理顺,就容易诱发双方在经贸交往中竞争无序甚至恶性竞争。
2、中国的持续贸易逆差。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中,中国一直存在着贸易逆差现象(见下表)。虽然在2004年签署《货物贸易协议》以后,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在逐年下降——2004年为200.8亿美元,2005年为196.3亿美元,2006年为182.2亿美元,2007年为141.9亿美元,但与1994年到1997年每年中国东盟贸易逆差均不超过10亿美元的情况相比,逆差在总体上是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的。
1994-2007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的变化 (单位:亿美元)
年份 |
进出口金额 |
出口金额 |
进口金额 |
贸易逆差金额 |
1994 |
132.09 |
63.79 |
68.30 |
4.51 |
1995 |
203.69 |
104.74 |
98.95 |
3.66 |
1996 |
211.59 |
103.10 |
108.49 |
9.97 |
1997 |
251.56 |
127.00 |
124.56 |
3.01 |
1998 |
236.44 |
110.35 |
126.09 |
16.40 |
1999 |
272.02 |
122.75 |
149.27 |
27.01 |
2000 |
359.22 |
173.41 |
221.81 |
48.40 |
2001 |
416.15 |
183.85 |
232.29 |
48.44 |
2002 |
547.66 |
235.68 |
311.95 |
76.29 |
2003 |
782.5 |
309.3 |
473.3 |
164 |
2004 |
1058.8 |
429.0 |
629.8 |
200.8 |
2005 |
1303.7 |
553.7 |
750.0 |
196.3 |
2006 |
1608.4 |
713.1 |
895.3 |
182.2 |
2007 |
2025.48 |
941.79 |
1083.69 |
141.90 |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贸易逆差或顺差,是一种常态。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从长远看,仍需引起注意。因为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对美贸易,预期受各种因素影响,今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会大幅缩小,这将制约中国对台湾省、韩、日、澳大利亚和东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逆差进行平衡的能力。
三、几点建议
(一)关于中国、东盟间产业相似性和竞争性制约各方合作的问题,建议协调自贸区内的产业结构,促进良性竞争,避免重复布局和防止恶性竞争。
首先,通过发展区域分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与东盟国家,基本上都是政府主导的劳动密集型以及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在吸引外资和对外出口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双方要从战略高度,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本区域市场内需来拉动区域整体增长,基于比较优势不断优化区域内的专业化分工,在区域内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区外发达国家的过度依赖。
其次,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依托比较优势,发展双向投资。由于产业结构与投资(包括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对外贸易相互影响,故在协调产业政策的同时,应注重区内投资政策、对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三方面相互协调。
第三,在高新技术发展方面,中国和东盟国家可以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合作。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和东盟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挑战。从发展趋势来说,中国和东盟都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本国产业发展的重点。因此,有必要加强科学技术合作,提高双边科技整体实力, 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要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和重复性的开发。双边还可以通过产业联合和经济技术合作, 来达到优势互补。
第四,就中国而言,中国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发挥区域和产业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从战略的高度,与东盟国家进行协调,解决产业结构雷同问题。
第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竞争战略,要在产品差异化上下功夫,寻找不同的生存空间。随着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不断扩大,中国的企业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应重视和强化产品差异性的创造,这是进一步发展国际产业内贸易的微观内核。产品差异不但体现在质量和技术上的垂直差异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产品的营销渠道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差异上,例如广告、包装以及人们主观意识上的差别等,这些差异性极大地增加了产品出口的附加值。一些产品由于缺乏著名的品牌和可靠的销售渠道而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应有的价格,只能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赚取加工费,其利润十分有限。因此,中国的企业应该在这方面形成一套统一、完善的机制,借鉴海尔、TCL、华为、联想等企业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和整合全球的开发设计优势和本地生产的成本优势,在利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先机、开拓东盟国家的市场时,强化产品的差异性,在差异化战略中寻找各自的生存空间,在产业内贸易中去获得应有的利益。
(二)关于中国持续贸易逆差的问题,建议苦练内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积极采用各种战略,调整国家产业政策,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循序渐进地改善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
一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也是提高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起点。在与东盟企业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应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来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开辟新的科技产业,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重点扶持一批企业向东盟扩展。与此同时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
二是运用产业政策进行产品调整、转变贸易增长方式。针对中国对东盟原材料、能源等初级产品的比重越来越高,应运用产业政策对大量资源消耗型产品和能源消耗型产品进行调整,减少这类商品的生产和出口地位。比如,可以在短期内通过降低出口退税率或实行出口配额增加资源型、高能耗型产品的出口成本,减少对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对研发和实施节能型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避免对外部资源进口的高度依赖。同时,转变中国目前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继续实施扩大出口政策,扩大出口规模是各国开展对外贸易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在与东盟贸易中,中国应该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积极鼓励资本和中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实施超前支持未来产业出口。进一步扩大产品附加价值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出口,降低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比重,使出口与进口逐渐趋于平衡。
三是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国外企业到中国投资。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所带来的投资刺激效应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吸引外资的增加。自贸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到中国投资生产就可以方便地进入东盟市场,而且中国投资的软硬环境要比大部分东盟国家好,投资中国要比投资东盟更容易取得成效,因此中国在吸引外资的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中国应充分利用上述优势,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国外企业到中国特别是到中西部地区投资。为此,一方面,中国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吸引外商的投资政策;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其对外资使用的配套能力,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促进国内企业更多地为外资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延长产业链和附加价值,增强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达到增加就业、税收的目的,减少对东盟进口的依赖。
四是提升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量中的比重。2006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总额达1608亿美元,其中,上半年服务贸易额达63亿美元,仅占同期双边贸易总额的3%。因此,中国要积极开展在服务贸易领域中与东盟的合作。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十国在菲律宾宿务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为推动中国国内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到东盟国家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规模以及东盟各国的不同特点,灵活地开展与东盟十国的服务贸易。比如,新加坡在法律咨询、物业管理、金融服务等方面比较擅长,泰国在旅游服务方面出色、印尼能源服务比较好,而中国则在海运、建筑、信息技术服务方面有优势。中国可利用一些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及在发达国家享有的优惠出口政策优势,设立加工工业,发展与制造相关的服务业;利用一些国家的技术优势,设立研发中心,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或是利用一些国家的区位优势建立分销中心,发展中介服务业;或是利用一些国家的资源优势,投资能源开发型服务项目等。以此提高中国对东盟贸易水平和质量,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在东盟贸易总量中的比重,缩小与东盟在服务贸易方面的逆差。
(三)其他建议。除了重点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外,建议中国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中国—东盟经济进一步融合,通过产业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一是发挥三大“经济圈”对东盟贸易“领头羊”作用,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打造中国—东盟经济新增长极。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三大“经济圈”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最快、经济结构最完善、经济实力最强、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利用经济的互补性大力发挥三大“经济圈”作用,加大优势产业对东盟的出口和带动直接投资,使三大“经济圈”成为中国与东盟贸易的领头羊。同时,从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贯彻睦邻、安邻、富邻和平外交政策出发,利用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多区域合作,发挥好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地带和桥头堡的作用,努力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成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把广西沿海打造成为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是通过贸易与投资相结合,“引进来”、“走出去”,提升产业合力,实现产业互补互利和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贸易过程将更加顺畅,贸易规模不断放大,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将逐渐形成贸易结构不同的产业梯次转移体系,将更好地解决区内各国间产业趋同和相互间竞争的问题,形成多赢的格局。同时通过贸易与投资相结合,“引进来”、“走出去”,鼓励企业相互间直接投资,特别是发挥大型国有企业资金雄厚、对外联络广泛的优势,加大对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与东盟国家联合起来,推动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共享。另外,通过引进外资,鼓励资产重组,提升产业结构。
三是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建设共同市场,拓展市场空间。中国已成功举办四次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后按规定每年在广西举办一次。博览会为中国和东盟长期合作提供了有效平台,为中国、东盟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企业家和投资商提供了商品交易、投资洽谈、经济技术合作平台,促进了双方资金、技术、商品和服务的双向流动,共同市场的建设,拓展了市场空间,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和发展。
四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整合,加快货物与信息的流通。首先要抓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增加沟通相邻国家的航线,加快广西北部湾港口群和云南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航道建设和港口建设,打通因运输条件差制约西南部对外贸易发展的瓶颈,加快东、南向交通通道建设,连通西南、内地和越南等铁路、高速公路等;其次,抓好水电等能源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建设;第三,共同构筑一个信息互动平台,加快货物与信息的流通。
五是加大服务贸易、旅游业的宣传,合作前景十分看好。东盟除新加坡经济比较发达外,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国内基础设施亟待加快建设,中国应加强各方的沟通和交流,扩大海外承包工程建设业务。另外,中国目前境外旅游业主要是以出境游为主,中国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将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向外推广宣传,吸引更多旅客的入境游,服务贸易前景看好。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