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农业合作交流印象(1)访中菲农技中心
一次双赢的合作
———中菲农技中心采访实录
菲律宾是一个由7100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国家,有旖旎的热带风光,更有丰富的农业资源。随着近年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菲两国农业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1月6日,我们新闻采访团一行11人来到位于菲律宾北部吕宋岛的“中菲农业技术中心”,该中心是由中国政府无偿援助560多万美元与菲方合作建立的,已经运行5年。该项目旨在向菲律宾传授并推广以杂交水稻种植为主的粮食增产的先进技术,展示相关的农业机械和设备,提供农机使用和维修服务,培训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当地人民如何评价中心的工作以及中国的农业技术、装备呢?
杂交稻还是中国第一
吕宋岛农业生产环境优越,主要生产水稻,但是由于当地生产技术、作物品种都相对落后,产量并不高,农民收入较低。因此中国提供的杂交水稻品种一经试种,立刻就成了菲律宾农民的抢手货。来自圣色斯市的农民多明纳德正巧在中心试验田里向中国专家学习抛秧技术,谈起中国农业技术给他带来的好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可忙坏了我们的翻译。多明纳德说,他家有6口人,种了近40亩水稻(大部分菲律宾农户都是每户三公顷左右的种植规模,约合45亩)。从中菲农技中心开始启动,他就当了杂交稻试验的“示范户”。一年下来,他用增加的收入买了头水牛,第二年又买了脱粒机,第三年买了两辆中国产的手扶拖拉机,去年他又买了一辆当地人称为“吉普尼”的中巴,用来运输稻米。他说,中国的杂交稻,№.1!原来种当地常规稻种,平均一公顷只有八九十袋(每袋100斤,湿稻)的产量,中国的优质杂交稻却能给他带来326袋的高产,并且在市场上中国杂交稻米的价格也比菲律宾的稻米高。
中菲农业技术中心中方主任成良计介绍,项目实施以来,已有40个中国杂交稻组合在菲引种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种植示范提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菲律宾全国共安排了15个示范点,每个示范点面积2公顷。与此同时,还提前安排了中国杂交稻在菲大面积连片种植示范,2005年旱季10公顷平均单产10.2吨/公顷;2006年旱季15公顷10.8吨/公顷;2007年旱季20公顷8.9吨/公顷;比当地同类稻田的其他水稻品种每公顷增产3吨以上,其米质和抗性均优于当地的水稻品种。小面积种植示范最高单产达14.5吨/公顷。几年来,中国政府无偿提供的近10吨杂交稻种子除了一小部分用于中心内试验示范外,95%以上的种子都无偿分发到了农民手中,累计种植面积450公顷,平均按每公顷增产1.5吨稻谷算,共增加900多万比索(折合150多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其实,专家的保守估算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实际的增产幅度应该更高。中心的对比试验表明,杂交稻品种之一LP0360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70%,农民多明纳德的现身说法更是达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增产数字。
另外,中菲农技中心的杂交稻育种、制种、繁殖和提纯均实现了预期目标。我国专家使用了320个当地育种材料,增育了7个前景看好的组合,其中有3个参加菲国家联合评比试验和病虫抗性试验,均表现良好,增产效果显著。
中国小农机最适合菲律宾
谈到中国农机,多明纳德也很内行,他肯定地告诉我们,中国的小型拖拉机,操纵容易,耗油低,12小时才耗柴油6升。在我们新闻采访团的摄像镜头前,他竖着大拇指说:“verygood!”
中菲农业技术中心菲方主任罗密欧·B·嘉维诺介绍说,菲律宾农民原来采用手工插秧的方式,很费力气,学了中国的抛秧技术,农活变得有趣多了,产量还提高了不少。插秧机更是深受农民欢迎,中国的农机产品体积小巧、物美价廉,特别适合菲律宾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为主的实际情况。中菲农业技术中心每年要搞两次“农田日”活动,就在我们到来的前两天,在吕宋岛西部举办的“农田日”展示的中国插秧机吸引了大批农民,当地市长捷足先登,当场订购5台插秧机,供农户们租赁。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实施后,中方向菲律宾赠送了217件(套)农机设备,中菲农技中心利用这些农机进行杂交稻育秧、插秧的机械化试验示范,并为当地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深受农民的欢迎。
2003年6月我国农业部派出了由江苏、湖南两省组成的水稻、农机项目专家组共9人赴菲开展技术合作工作,随着中心专家的试验、实地试用,中国农机产品,如轮式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经久耐用,可靠性强,在菲律宾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现在,中国产的小汽油机、小柴油机在菲律宾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日本,占据了半壁江山。
中菲农业交流前景广阔
五年来,中方派出9位常驻专家和30多位短期专家赴菲提供技术支持,与菲方专家进行了紧密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专家组克服种种困难,在一次次的农技推广活动中,以他们的敬业、执著感动了菲律宾人民,不但留下了技术与设备,更留下了深厚的友谊。成良计主任从中心交付使用就来到菲律宾,不能照顾年迈的老人、体弱的妻子,也辅导不了上学的孩子,他的心里也曾有过彷徨。但是一想到菲律宾人民给予中国专家的信任与期待,他决心坚持到任务期满再回国。民都洛市市长是位女士,家里的耕地比较多,中国专家给予她的帮助也很大。前一段时间,成主任一行到民都洛市示范点进行技术指导,女市长家专门杀了一头猪,还买来名贵的大花蟹招待中国专家(这在当地是很隆重的礼遇);在马荣火山脚下,刚刚被台风袭击过的农民,屋顶被掀,稻田被淹,自己都快揭不开锅了,好不容易弄点玉米,煮好后首先双手捧给中国专家。想起那些纯朴的眼神,脑海里再现着那些感人的故事,成良计觉得,这四年过得挺值!
我驻菲律宾大使宋涛在会见采访团时说,中菲农技中心建成后,为两国农业交流发挥了平台和桥梁作用,其辐射、示范效应也赢得了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据中心统计,从菲律宾总统、副总统到各地区行政长官,从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到农业院校的学生以及20多个国家的政要共有12000人次曾到中心参观。中心协助培养了大批农业人才,有33名科研人员被送到中国参加有关技术培训,有425人参加了中菲农技中心的杂交水稻及农机技术研讨会,有8000人次的菲律宾农民受到了中国专家的现场培训。同时,国内有关科研院所和部分企业也通过中菲农技中心培养了一批外向型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找到了海外技术合作与交流的新平台。
菲律宾农业部副部长赛格弗里德·R·色兰诺在马尼拉接受我们采访时诚恳地说,中菲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吕宋岛的名字就是中国人命名的。中菲两国农业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着广阔的前景。中菲农业技术中心是两国政府间第一个成功的合作项目,他希望菲律宾各省市都能加强与中心的联系,以实现水稻增产、农民增收。“目前菲律宾的粮食还不能实现自给,如果不深化中菲农业合作,对菲方绝对是个损失。”他同时还表示,菲律宾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很大,希望中国企业能够重视菲律宾市场。成良计认为,中国的杂交水稻生产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农机具在菲律宾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与菲律宾的玉米、高粱、蔬菜、麻类以及渔业、畜牧业生产技术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作者: 吴秀龙;王泽农 稿件来源: 农民日报